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发现教育”理念引领中职教育发展
【作者】 李文柱
【机构】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河北衡水)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面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校难办的发展困境,中职教育要以“发现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校长、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构建以发现校长、成长校长,发现教师、成长教师,发现学生、成长学生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系统“发现教育”体系,开创中职教育新局面,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Abstract:Facing the predica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tired of teaching, the school difficult at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education" concept as a guid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at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that growth,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tudents, students found that growth is the co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 键 词: 发现教育;中职教育;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
Keyword:Discovery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ding students; finding teachers; finding the principal;
一、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中职院校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中职教育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解决了千万人的就业、生活问题,更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职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一些新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职学校招生难、教学难、学管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生源流失率日渐升高;二是中职教师职业信念和教学效能感日益低落,教学积极性明显下降,懈怠厌教情绪日渐严重;三是一些中职学校自身建设不足,发展理念偏颇,官僚作风严重,工作效率低,办学效益不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中职教育发展形势,要走出困境,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来引领中职教育发展。“发现教育”理念契合了当前中职教育特点,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将对中职教育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二、“发现教育”的含义与理论架构
(一)“发现教育”的历史渊源
梳理“发现教育”的思想渊源,可以看到,“发现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古代时期,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是“发现教育”思想的最早阐述。同一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的教学方法。他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些是早期“发现教育”思想的最重要体现。
到了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这是对“发现教育”的进一步阐述。
进入二十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及其成长规律的多年深刻洞察,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儿童等系列教育观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他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并进一步衍生出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教师不应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他说:“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发现学习”和“发现式教学法”的提出,适应了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转变的时代需要。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当代教育学家李希贵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胡巍等人则认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各不相同的长处,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将之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实现其最大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让敢于创新,拥有前沿教学及管理理念的教师走上教学领导岗位。
上述观点都对“发现教育”思想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二)“发现教育”的含义
目前,关于“发现教育”还没有明确定义。总结前人观点,结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能力冰山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现代心理学和当代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发现教育”的含义做出如下阐述:
首先,我们认为,“发现教育”中“发现”并非仅仅指人看到或找到他人没有看到、参透的事物或规律,即发现外在之人、之物,也应包括发现内在的自己。即“发现”包括发现他人他物和发现自我两个方面或维度。因此,“发现教育”的教育对象并非仅仅指被学生,也包括教育者本人,包括教师和校长,乃至成人和家长。
由此,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界定“发现教育”。狭义的“发现教育”单纯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教育”。指教师以全面客观的、多维立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身上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内在的渴望、需求、性格、认知特点;要以民主、平等、尊重的心态,走进学生,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认可、欣赏和激励,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在不断唤醒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广义的“发现教育”,是指在一个大的教育系统中,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家庭的相互支持下,国家政府对校长的发现,以及校长对教师的发现,和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三个层面的“发现教育”。发现校长、成长校长是“发现教育”的实施基础,校长发现教师、成长教师是“发现教育”的关键,教师发现学生、成长学生则是“发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现教育”是一种二维三层面的整体教育思想体系。其理论架构如下图一:
(三)对“发现教育”内涵的理解
1.“发现教育”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按需施教的教育。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按需施教,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其内心里的真正需求,按其所需施教,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否则就会造成教与学的错位,即教师教授的并非学生心里最愿意想学的,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发现教育”倡导并要求教育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用多维立体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与不足,更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既要看到他们学习中的困难与压力,困惑与无助;还有看到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看到他们内在的渴望与追求;看到他们身上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只有当我们对学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才开始发挥作用。
2.“发现教育”是以爱和尊重为核心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对人性的尊重基础上的爱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被爱、被赞赏。由此,我们将人的心理需要划分为如图二的五个层次。
“发现教育”正是基于对人性的这些最基本需求的发现和认知之上一种教育思想,关注、接纳、肯定、欣赏、激励、支持是“发现教育”最明显的特征。
3. “发现教育”是唤醒、激励教育。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威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当前的中职生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中学习成绩大都在中下游,他们没有获得过家长和教师足够的爱、关心、理解、尊重、赏识和激励。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打骂,被贴上“朽木生、问题生”等负向标签。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渴望成功和赞赏的脆弱心灵被慢慢尘封,变得日渐麻木。因此,发现他们内在的需求,给他们注入积极基因,唤醒其尘封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潜能,是中职发现教育的首要工作。
4.“发现教育”是规则教育、责任教育。学生的问题、缺点与不足,只不过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点罢了,需要我们在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努力,在欣赏激励他们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运用规则、纪律来约束、鞭策学生,引导帮助学生修正努力方向,学会为自己负责,懂得自律和担当。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和歧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走过来的,他们中许多人身上的创伤现在还没有弥合。
5.“发现教育”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教育。“发现教育”既是对他人的发现,也是对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优势、长处、自己的资源、自己的潜能、自己的价值、内心的渴望、追求与梦想的发现。“发现自己”是“发现教育”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是“发现教育”的重要任务。
6.“发现教育”是二维三层面的整体教育。基础层面是发现校长,成长校长,使校长成为推动教师成长进步,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间层面是让教师成为掌握“发现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觉知、自我提升的能力,善育发现学生、推动学生成长的教师;最上一层面让学生成为掌握发现学习方法,具有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长的学生。最终目的是在发现校长和教师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因材施教;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我引领健康成长。
总之,“发现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它更加注重人的主动性、发展性、多面性,倡导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它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的教育。是对人性的再认识和发现,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教育,是对传统的灌输、命令、批评、指责、打击以及消极标签型教育的否定和革命。
三、“发现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一)“发现教育”契合了当前中职学生的性格、认知特点及其内在成长需要
当前中职学生,他们有梦想、有追求,诚实、善良、热情、乐观,内心拥有渴望进步与成功的强烈愿望。与相同年龄段的高中生相比,他们大多与高中生一样聪明,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有明显的劣势。可是,由于人们并不了解中职学生这个多面群体,往往从成人的角度,用中考成绩这一标准来衡量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中职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忽视或者说无视他们的优点、长处以及他们的努力。并且认为既然上不了大学,不愿学文化知识,就学点技能,以便将来容易找工作。其实这是对中职生的严重误判。调查表明当前中职学生内心最需要的不是人们想当然认为的知识技能,而是自信、理解、爱、信任、朋友、关心支持、尊重,知识技能仅排在他们需要的九个选项的最末位 。由于误解和误判,我们自以为是地把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最需要的知识技能硬生生地塞给他们,把他们当就业工具来培养,所以学生厌学也就很自然了。
因此,实施“发现教育”,充分了解认识中职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满足其在以往学习和生活中缺失的未被满足的——被关注、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被爱、被赞赏的心理需要,把他们的缺点当特点,用爱和智慧唤醒他们被尘封的心灵,唤醒他们心中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厌学难管的最佳办法。如此才能使中职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二)“发现教育”契合了当前中职中职教师成长的需要
“发现教育”不仅倡导发现学生,更倡导发现教师。只有教师被发现了,成长了,学生才可能被发现因而成长。所以发现教师、成长教师是关键。近年来,由于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们对中职教师和中职教育、中职学生一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在许多人看来中职教育似乎是二流教师教育二流学生的二流教育。这种误判和偏见严重打击了中职教师的尊严感和职业荣誉感,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来自学校、学生、中职教师自身及其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中职教师产生了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中职教师厌教情况日益严重[3]。
中职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希望和重要依靠。像任何人一样,中职教师也希望得到社会、学校领导等各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尊重、认可和赏识。唯有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职教师,尊重、肯定、欣赏、激励、支持中职教师,才能有效降低并消除中职教师的倦怠情绪,发挥中职教师积极性,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发现教育”契合了当前中职学校内涵发展和校长成长的需要
对许多中职学校来说,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是硬件的投入,而是软件的更新,是办学理念的创新,是职教内涵的建设和加强。
目前,大多国办中职学校实行的是跟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一样的命令式层级行政管理模式,这使得中职学校管理日益行政机关化。有的中职学校校长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管理上坐等靠要,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有的任人唯亲、家长作风严重,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因此,在中职教育系统推行“发现教育”,改革中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发现校长,成长校长,充分发挥中职校长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四、“发现教育”在中职教育系统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在中职教育系统贯彻实施“发现教育”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分层推进实施。
(一)政府层面:完善机制,发现校长,成长校长,从根本上激活中职学校办学活力
1.教育和组织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校长对学校对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凡是办的好的学校,无一不是有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德才兼备、堪为师生表率的好校长。正所谓“一个好校长才有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2.实行中职校长社会公开竞聘制,选拔合适的专家学者担任校长。要逐步退出中职校长的行政任命制,建立中职校长公开竞聘遴选机制。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遴选理念先进、领导能力强、有进取精神和立志“成长为职业教育家”的专家学者担任校长,要取消中职学校干部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山东青岛、济南等多地试行效果明显。
3.健全中职学校校长培训、考核机制。要加强中职学校校长的学习培训工作,扩展现有的“卓越校长领航培训计划”的培训范围和培训人数,转变中职校长观念,促使中职校长不断成长。使中职校长从过去的“唯上、唯官”办学,向“唯市场、唯发展”办学方向转变,从根本上激活中职学校办学活力。
4.要加大对“发现教育”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成立“发现教育”研究机构,制定“发现教育”实施规划,加强对“发现教育”的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发现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先在一些学校实验,再成果推广,推动中职教育提质增效。
(二)中职校长层面:发现教师,成长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1.中职校长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并坚持“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说:教师不是用来“管”的,是用来被尊重、被肯定、被鼓励、被欣赏、被激励的;好教师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要建立顺畅的上下沟通和联系渠道,认真听取广大教师建议和意见,让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培养和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
2.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用好教师。校长不仅要成为教师的带领者,也要成为优秀教师的发现者、制造者。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潜质,内心里都希望进步、渴望成功,渴望得到领导的表扬。校长应当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要像唤醒学生一样,唤醒教师,尊重、肯定、激励教师,为教师搭舞台、压担子、创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最终实现用校长发现的力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成就教师,成就学校。
3.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教师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将待遇、荣誉向一线教师倾斜,使广大教师安心于教学一线,感受到“教而优则名、则利”的愉悦和成就感。吸引那些“教而优则仕”的优秀教师主动从行政“转岗”回归教学一线,专心做好教学工作。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结对子工程,加大教学名师奖励、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引领示范的“教学模范”,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4.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目前,不少中职教师仍然持有“严师出高徒”“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你是学生,我是教师”,“我是为你好”等错误观点,多采取灌输、说教、批评,乃至强制、训斥、惩罚等管制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受到更大的伤害,并产生对抗和厌学情绪。对此,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引导鼓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踏上“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长之旅”,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学生教学共长,共享教学的快乐。
5.实施“教师幸福满意”工程,加强对中职教师人文关怀。要高度重视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温暖、支持和帮助,教师的工作成效就会随着其幸福感的提升而大幅提升。
(三)中职教师:发现学生,成长学生,推进有灵魂的教学
中职学校实施“发现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平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支点,以发现学生、成长学生、成就学生为目的”的中职“发现教育”教学体系,促进中职学校“发现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方向发展。
1.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工作观。教师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中职学生身上的问题与缺点,更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还要看到他们内在的渴望与需求,发现学生之美。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有差异、有个性、富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每一个学生内心里都渴望被理解、尊重、欣赏、支持、帮助、激励和赞赏,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许。深刻理解这些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2.带着爱走进学生,走进课堂,用爱和智慧唤醒、激发学生。在了解发现学生的需求、性格、认知特点及其发展潜能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尊重的心态,带着爱走进学生,走进课堂。用爱和智慧唤醒他们被尘封的心灵,唤醒他们心中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与追求。帮助学生揭掉身上被贴的消极标签,他们便会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慢慢觉醒和成长,昂起头挺起胸启航新的人生。
3.构建“发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有灵魂的教学。中职学校实施“发现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平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支点,以发现学生、成长学生、成就学生为目的”的中职“发现教育”教学体系。其中,课程教学是实施“发现教育”的最重要载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三个教学维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第三个维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许多教师忽视。然而它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第三个维度的教学,只是教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工具。只有实现了第三个维度,教学才能变成教育。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情感、职业道德素养与知识、技能培养纳入到整个课程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4.创新“发现教育”方法。“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针对中职生现状,要充分利用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灵活采取和整合案例分析、游戏、情景设计、全身心体验等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用全身各种感官去学习、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学习成就感和学习愉悦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5.精心设计育人环境。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励志教育和养成教育,填充课堂教学留下的空白,用积极的正能量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构建具有“发现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发现教育”氛围,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相信,如此,以“发现教育”理念为指导,中职教育必将开创新局面,迎来一个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文柱(1968— ),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正高级讲师,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巍.“发现教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J].科学咨询, 2011(11):6-7
[2] 李文柱.发现学生:中职教育大发展的新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63-67.
[3] 李文柱.发现教师:中职教育大发展的必然之举[J].教师教育研究,2017(1):33-38.
[4] 张耀德.发现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J].江苏教育研究, 2015(31):46-48
[5 ]孙双金.发现教师:揭开学校发展的密码[J].人民教育2016(13):11-15.
Abstract:Facing the predica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tired of teaching, the school difficult at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education" concept as a guid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at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that growth,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tudents, students found that growth is the co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 键 词: 发现教育;中职教育;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
Keyword:Discovery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ding students; finding teachers; finding the principal;
一、中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中职院校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中职教育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解决了千万人的就业、生活问题,更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职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一些新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职学校招生难、教学难、学管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生源流失率日渐升高;二是中职教师职业信念和教学效能感日益低落,教学积极性明显下降,懈怠厌教情绪日渐严重;三是一些中职学校自身建设不足,发展理念偏颇,官僚作风严重,工作效率低,办学效益不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中职教育发展形势,要走出困境,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来引领中职教育发展。“发现教育”理念契合了当前中职教育特点,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将对中职教育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二、“发现教育”的含义与理论架构
(一)“发现教育”的历史渊源
梳理“发现教育”的思想渊源,可以看到,“发现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古代时期,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是“发现教育”思想的最早阐述。同一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的教学方法。他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些是早期“发现教育”思想的最重要体现。
到了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这是对“发现教育”的进一步阐述。
进入二十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及其成长规律的多年深刻洞察,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儿童等系列教育观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他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并进一步衍生出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教师不应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他说:“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发现学习”和“发现式教学法”的提出,适应了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转变的时代需要。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当代教育学家李希贵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胡巍等人则认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各不相同的长处,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将之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实现其最大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让敢于创新,拥有前沿教学及管理理念的教师走上教学领导岗位。
上述观点都对“发现教育”思想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二)“发现教育”的含义
目前,关于“发现教育”还没有明确定义。总结前人观点,结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能力冰山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现代心理学和当代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发现教育”的含义做出如下阐述:
首先,我们认为,“发现教育”中“发现”并非仅仅指人看到或找到他人没有看到、参透的事物或规律,即发现外在之人、之物,也应包括发现内在的自己。即“发现”包括发现他人他物和发现自我两个方面或维度。因此,“发现教育”的教育对象并非仅仅指被学生,也包括教育者本人,包括教师和校长,乃至成人和家长。
由此,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界定“发现教育”。狭义的“发现教育”单纯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教育”。指教师以全面客观的、多维立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身上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内在的渴望、需求、性格、认知特点;要以民主、平等、尊重的心态,走进学生,教学中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认可、欣赏和激励,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在不断唤醒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广义的“发现教育”,是指在一个大的教育系统中,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家庭的相互支持下,国家政府对校长的发现,以及校长对教师的发现,和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三个层面的“发现教育”。发现校长、成长校长是“发现教育”的实施基础,校长发现教师、成长教师是“发现教育”的关键,教师发现学生、成长学生则是“发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现教育”是一种二维三层面的整体教育思想体系。其理论架构如下图一:
(三)对“发现教育”内涵的理解
1.“发现教育”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按需施教的教育。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按需施教,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其内心里的真正需求,按其所需施教,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否则就会造成教与学的错位,即教师教授的并非学生心里最愿意想学的,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发现教育”倡导并要求教育者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用多维立体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与不足,更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既要看到他们学习中的困难与压力,困惑与无助;还有看到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看到他们内在的渴望与追求;看到他们身上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只有当我们对学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才开始发挥作用。
2.“发现教育”是以爱和尊重为核心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对人性的尊重基础上的爱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关注、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被爱、被赞赏。由此,我们将人的心理需要划分为如图二的五个层次。
“发现教育”正是基于对人性的这些最基本需求的发现和认知之上一种教育思想,关注、接纳、肯定、欣赏、激励、支持是“发现教育”最明显的特征。
3. “发现教育”是唤醒、激励教育。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威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当前的中职生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中学习成绩大都在中下游,他们没有获得过家长和教师足够的爱、关心、理解、尊重、赏识和激励。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打骂,被贴上“朽木生、问题生”等负向标签。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渴望成功和赞赏的脆弱心灵被慢慢尘封,变得日渐麻木。因此,发现他们内在的需求,给他们注入积极基因,唤醒其尘封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潜能,是中职发现教育的首要工作。
4.“发现教育”是规则教育、责任教育。学生的问题、缺点与不足,只不过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点罢了,需要我们在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努力,在欣赏激励他们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运用规则、纪律来约束、鞭策学生,引导帮助学生修正努力方向,学会为自己负责,懂得自律和担当。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和歧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走过来的,他们中许多人身上的创伤现在还没有弥合。
5.“发现教育”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教育。“发现教育”既是对他人的发现,也是对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优势、长处、自己的资源、自己的潜能、自己的价值、内心的渴望、追求与梦想的发现。“发现自己”是“发现教育”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是“发现教育”的重要任务。
6.“发现教育”是二维三层面的整体教育。基础层面是发现校长,成长校长,使校长成为推动教师成长进步,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间层面是让教师成为掌握“发现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觉知、自我提升的能力,善育发现学生、推动学生成长的教师;最上一层面让学生成为掌握发现学习方法,具有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长的学生。最终目的是在发现校长和教师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因材施教;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我引领健康成长。
总之,“发现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它更加注重人的主动性、发展性、多面性,倡导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它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的教育。是对人性的再认识和发现,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教育,是对传统的灌输、命令、批评、指责、打击以及消极标签型教育的否定和革命。
三、“发现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一)“发现教育”契合了当前中职学生的性格、认知特点及其内在成长需要
当前中职学生,他们有梦想、有追求,诚实、善良、热情、乐观,内心拥有渴望进步与成功的强烈愿望。与相同年龄段的高中生相比,他们大多与高中生一样聪明,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也有明显的劣势。可是,由于人们并不了解中职学生这个多面群体,往往从成人的角度,用中考成绩这一标准来衡量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中职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忽视或者说无视他们的优点、长处以及他们的努力。并且认为既然上不了大学,不愿学文化知识,就学点技能,以便将来容易找工作。其实这是对中职生的严重误判。调查表明当前中职学生内心最需要的不是人们想当然认为的知识技能,而是自信、理解、爱、信任、朋友、关心支持、尊重,知识技能仅排在他们需要的九个选项的最末位 。由于误解和误判,我们自以为是地把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最需要的知识技能硬生生地塞给他们,把他们当就业工具来培养,所以学生厌学也就很自然了。
因此,实施“发现教育”,充分了解认识中职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满足其在以往学习和生活中缺失的未被满足的——被关注、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被爱、被赞赏的心理需要,把他们的缺点当特点,用爱和智慧唤醒他们被尘封的心灵,唤醒他们心中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厌学难管的最佳办法。如此才能使中职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二)“发现教育”契合了当前中职中职教师成长的需要
“发现教育”不仅倡导发现学生,更倡导发现教师。只有教师被发现了,成长了,学生才可能被发现因而成长。所以发现教师、成长教师是关键。近年来,由于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们对中职教师和中职教育、中职学生一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在许多人看来中职教育似乎是二流教师教育二流学生的二流教育。这种误判和偏见严重打击了中职教师的尊严感和职业荣誉感,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来自学校、学生、中职教师自身及其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中职教师产生了心理问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中职教师厌教情况日益严重[3]。
中职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希望和重要依靠。像任何人一样,中职教师也希望得到社会、学校领导等各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尊重、认可和赏识。唯有全面客观地看待中职教师,尊重、肯定、欣赏、激励、支持中职教师,才能有效降低并消除中职教师的倦怠情绪,发挥中职教师积极性,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发现教育”契合了当前中职学校内涵发展和校长成长的需要
对许多中职学校来说,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是硬件的投入,而是软件的更新,是办学理念的创新,是职教内涵的建设和加强。
目前,大多国办中职学校实行的是跟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一样的命令式层级行政管理模式,这使得中职学校管理日益行政机关化。有的中职学校校长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管理上坐等靠要,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有的任人唯亲、家长作风严重,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因此,在中职教育系统推行“发现教育”,改革中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发现校长,成长校长,充分发挥中职校长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四、“发现教育”在中职教育系统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在中职教育系统贯彻实施“发现教育”思想,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分层推进实施。
(一)政府层面:完善机制,发现校长,成长校长,从根本上激活中职学校办学活力
1.教育和组织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校长对学校对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凡是办的好的学校,无一不是有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德才兼备、堪为师生表率的好校长。正所谓“一个好校长才有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2.实行中职校长社会公开竞聘制,选拔合适的专家学者担任校长。要逐步退出中职校长的行政任命制,建立中职校长公开竞聘遴选机制。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遴选理念先进、领导能力强、有进取精神和立志“成长为职业教育家”的专家学者担任校长,要取消中职学校干部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山东青岛、济南等多地试行效果明显。
3.健全中职学校校长培训、考核机制。要加强中职学校校长的学习培训工作,扩展现有的“卓越校长领航培训计划”的培训范围和培训人数,转变中职校长观念,促使中职校长不断成长。使中职校长从过去的“唯上、唯官”办学,向“唯市场、唯发展”办学方向转变,从根本上激活中职学校办学活力。
4.要加大对“发现教育”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议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成立“发现教育”研究机构,制定“发现教育”实施规划,加强对“发现教育”的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发现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先在一些学校实验,再成果推广,推动中职教育提质增效。
(二)中职校长层面:发现教师,成长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1.中职校长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并坚持“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说:教师不是用来“管”的,是用来被尊重、被肯定、被鼓励、被欣赏、被激励的;好教师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要建立顺畅的上下沟通和联系渠道,认真听取广大教师建议和意见,让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培养和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
2.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用好教师。校长不仅要成为教师的带领者,也要成为优秀教师的发现者、制造者。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潜质,内心里都希望进步、渴望成功,渴望得到领导的表扬。校长应当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要像唤醒学生一样,唤醒教师,尊重、肯定、激励教师,为教师搭舞台、压担子、创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最终实现用校长发现的力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成就教师,成就学校。
3.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教师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将待遇、荣誉向一线教师倾斜,使广大教师安心于教学一线,感受到“教而优则名、则利”的愉悦和成就感。吸引那些“教而优则仕”的优秀教师主动从行政“转岗”回归教学一线,专心做好教学工作。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结对子工程,加大教学名师奖励、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引领示范的“教学模范”,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4.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目前,不少中职教师仍然持有“严师出高徒”“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你是学生,我是教师”,“我是为你好”等错误观点,多采取灌输、说教、批评,乃至强制、训斥、惩罚等管制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受到更大的伤害,并产生对抗和厌学情绪。对此,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引导鼓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踏上“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长之旅”,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学生教学共长,共享教学的快乐。
5.实施“教师幸福满意”工程,加强对中职教师人文关怀。要高度重视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温暖、支持和帮助,教师的工作成效就会随着其幸福感的提升而大幅提升。
(三)中职教师:发现学生,成长学生,推进有灵魂的教学
中职学校实施“发现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平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支点,以发现学生、成长学生、成就学生为目的”的中职“发现教育”教学体系,促进中职学校“发现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方向发展。
1.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工作观。教师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中职学生身上的问题与缺点,更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长处,还要看到他们内在的渴望与需求,发现学生之美。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有差异、有个性、富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每一个学生内心里都渴望被理解、尊重、欣赏、支持、帮助、激励和赞赏,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许。深刻理解这些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2.带着爱走进学生,走进课堂,用爱和智慧唤醒、激发学生。在了解发现学生的需求、性格、认知特点及其发展潜能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尊重的心态,带着爱走进学生,走进课堂。用爱和智慧唤醒他们被尘封的心灵,唤醒他们心中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与追求。帮助学生揭掉身上被贴的消极标签,他们便会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慢慢觉醒和成长,昂起头挺起胸启航新的人生。
3.构建“发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有灵魂的教学。中职学校实施“发现教育”,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平台,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支点,以发现学生、成长学生、成就学生为目的”的中职“发现教育”教学体系。其中,课程教学是实施“发现教育”的最重要载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三个教学维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第三个维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许多教师忽视。然而它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第三个维度的教学,只是教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工具。只有实现了第三个维度,教学才能变成教育。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情感、职业道德素养与知识、技能培养纳入到整个课程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4.创新“发现教育”方法。“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针对中职生现状,要充分利用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灵活采取和整合案例分析、游戏、情景设计、全身心体验等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用全身各种感官去学习、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学习成就感和学习愉悦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5.精心设计育人环境。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教育、特长教育、励志教育和养成教育,填充课堂教学留下的空白,用积极的正能量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构建具有“发现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发现教育”氛围,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相信,如此,以“发现教育”理念为指导,中职教育必将开创新局面,迎来一个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文柱(1968— ),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正高级讲师,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巍.“发现教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J].科学咨询, 2011(11):6-7
[2] 李文柱.发现学生:中职教育大发展的新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63-67.
[3] 李文柱.发现教师:中职教育大发展的必然之举[J].教师教育研究,2017(1):33-38.
[4] 张耀德.发现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J].江苏教育研究, 2015(31):46-48
[5 ]孙双金.发现教师:揭开学校发展的密码[J].人民教育2016(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