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探寻

【作者】 周 琴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板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感培养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与语言文字反复接触中形成语感,发展语感,提升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  实践策略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迅速直接地感悟能力。它的强弱直接反映着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是理解力的重要基础。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沃土,我们要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为学生具有良好语感奠基。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语重心长地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那怎样训练语感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实践策略。
  一、在感情朗读中形成语感
  朗读,是一把打开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大门的钥匙,也是学生语感能力形成与提升的最好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这说明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式。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文章蕴含的情趣的意图。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但朗读不能形式单一,没有目的地读,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多加引导,通过丰富多样的读的形式,如范读、诵读、默读范读、个别读、轻声读、集体读、感情引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在读中相机点拨,提高朗读有效性,达到能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读。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一部分时,为了把志愿军战士与人民的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先有感情地进行语言描绘,再配以战士们跟朝鲜人民画面和汽笛声、火车启动的录音,顿时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就自然而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地。通过这样巧设情境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形成语感、揣摩语感、感悟语感。
  二、在想象放飞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中去。”所以,培养学生语感就要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生活实践作为语感训练的“源头活水”,特别是思维由形象与抽象的过渡。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为读者“留白”,给了学生再创造、再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所代表的事物和现象中去,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对现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获得新的成果。例如,在教学《瀑布》时,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手法,培养学生语感。课文中所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写风吹过时“如烟,如雾,如尘”。老师要求学生想象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景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声音响亮且连绵不断;想象生活中的烟、雾、尘,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白茫茫、轻飘飘、雾蒙蒙,使文字上的“瀑布”在学生头脑中成了听得见、看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意境。这样,把文字还原成所代表的事物,其过程本身就是语感的过程,在长期的训练中,这种敏感能力就会得到增强、提高。
  三、在语言积累中丰富语感
  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首始任务,这两者互为促进,加强学生积累语言,就能为学生语感能力提升奠基。现代教育学表明: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密切相关,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的实现的。而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也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通过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新课改实践中的我们,要能为学生选择优秀的片断资源,指导学生泛读,并授予课外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心得交流,就能达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四、在实践运用中提升语感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感培养,也不例外。良好的语感能力能缩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时间,能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根据适当的情景进行口语交际、创造性复述或续写、作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感,在运用中提升语感。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留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可据这段话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小男孩有没有再来?如果有,高尔基将怎样接待、配合他?小男孩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顺着文中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随后,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写成片断。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潜移默化中感受了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并自觉地融进自己的表达之中,使语感训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总之,加强学生语感培养,既是落实新课标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之必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淡化教学“应试”思想的同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让学生语感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熏陶、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促进语文素养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宝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6年。
  [2]梁艳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吉林教育,2015年。
  [3]王立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