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倾注“真善美”,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作者】 徐付娥 徐晓芳
【机构】 湖北省宜城市环翠小学 湖北省宜城市城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真善美 真情实感 与人为善 审美明眸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总是被动地“知之”当然效率低下,“好之”显然更胜一筹,而“乐之”则是最高境界。如今的中学生因为年龄阶段的特点,往往凭直觉上的喜恶来汲取知识,缺乏冷静理智地分析。课堂上感兴趣的,他们会听得专心致志,心领神会;不感兴趣的,就会漫不经心,意兴阑珊。因此,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课至关重要。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以语文为乐”呢?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倾注“真、善、美”,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 “真”——唤起学生真情实感
我一直认为语文是一门最真诚的学科,那些饱含真情与深情的文字时时引领着我们做一个真诚的人。
作文教学是令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个版块。因为学生感情稚嫩贫乏,很多生活中的细节他们咀嚼不出味道,写不出真情实感。在一次指导亲情类作文时,我获益匪浅。
在课前,我收集了很多歌唱父亲母亲的歌曲,赞美父爱母爱的诗歌和图片。写作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事例。大多数学生一站起来就只会说“下雨天送伞”、“生病半夜上医院”这些比较俗套的情节。还有的学生根本无话可讲。看到大家这样,我就先给他们播放了那些准备好的歌曲。“不知不觉您的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当一首首深情的歌曲在教室里回荡时,我看到很多同学低头沉思。接着我又展示了那些感人肺腑的图片:寒风中,自行车上的母亲用身体挡住幼小的孩子;大学门前,年老的父亲拖着沉重的行李跟在儿子身后……很多同学看得眼圈发红。我也深深进入情境,和大家齐诵冰心的《荷叶·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到此时,大家深受感染,心中涌动的真情一触即发。我看到有几个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用真诚唤醒真情,我觉得我做到了!
二 “善”——教会学生与人为善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都提出了“性善说”,由此可见,与人为善乃人之本。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早已目睹了大街上形形色色真假难辨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内心早已麻木。对于弱者,他们只是习惯性冷漠地一瞥,无动于衷。因此,在学习八年级杨绛老人的《老王》时,我遇到了“麻烦”。
那篇课文里都是些不起眼儿的小人物,预习课文时,读到描写老王外貌的句子,有好多学生竟然嘻嘻在笑。我的心都凉了,怎么办?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大胆一试。
课文先不上了,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周末不写周记了,但要把你家的生活收支状况向你妈妈询问清楚,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越详细越好。下课了,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我走出了教室。
周一上课时,我先让每个小组代表汇报了调查情况,然后畅谈感受。让我满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说到了家长的辛苦,而他们只知道要零花钱,却不知道妈妈想买一双棉鞋都舍不得……费尽周折,终于看到希望了,我因势利导:课文里的老王生活那么困难,却还给作者送来鸡蛋和香油,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境况,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看到有些学生若有所悟,再次读课文,起码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那么“愧怍”了。
我觉得,教会学生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很多时候比教会他们一个语文知识点更重要。
三 “美”——擦亮学生审美明眸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对于我们成人来讲,因为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字中的美可能领悟得快一些,深一些。但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很多我们认为“美”的文字,他们却感到索然无味。怎样才能让那些幼稚的心灵品味到“美”呢?我在上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时受到了很大启发。
《谈生命》中有一个重点片段是描写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从而感悟生命的价值。课前,我运用了很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来展示,一部分同学还兴致盎然,可有很多同学还不够积极。可能那些我千辛万苦收集的图片与他们家的电脑桌面或是手机壁纸相差无几。见此,我心生沮丧。怎么办呢?灵机一动,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校园也有好多树。不如我们现在出去找一找,看一看,去和冰心老人笔下的树比对一下,看看有什么收获。好不好?”同学们欢呼雀跃。几十个身影马上分布在操场四周大大小小的树旁,有的互相谈论,有的驻足欣赏,还有的凝望深思……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回到教室后,再读课文,我欣喜地看到:他们把大自然美带到了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倾注“真、善、美”,既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更关键的是沐浴着“ 真、善、美”,我相信,会让学生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美好!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总是被动地“知之”当然效率低下,“好之”显然更胜一筹,而“乐之”则是最高境界。如今的中学生因为年龄阶段的特点,往往凭直觉上的喜恶来汲取知识,缺乏冷静理智地分析。课堂上感兴趣的,他们会听得专心致志,心领神会;不感兴趣的,就会漫不经心,意兴阑珊。因此,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课至关重要。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以语文为乐”呢?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倾注“真、善、美”,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 “真”——唤起学生真情实感
我一直认为语文是一门最真诚的学科,那些饱含真情与深情的文字时时引领着我们做一个真诚的人。
作文教学是令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个版块。因为学生感情稚嫩贫乏,很多生活中的细节他们咀嚼不出味道,写不出真情实感。在一次指导亲情类作文时,我获益匪浅。
在课前,我收集了很多歌唱父亲母亲的歌曲,赞美父爱母爱的诗歌和图片。写作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事例。大多数学生一站起来就只会说“下雨天送伞”、“生病半夜上医院”这些比较俗套的情节。还有的学生根本无话可讲。看到大家这样,我就先给他们播放了那些准备好的歌曲。“不知不觉您的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当一首首深情的歌曲在教室里回荡时,我看到很多同学低头沉思。接着我又展示了那些感人肺腑的图片:寒风中,自行车上的母亲用身体挡住幼小的孩子;大学门前,年老的父亲拖着沉重的行李跟在儿子身后……很多同学看得眼圈发红。我也深深进入情境,和大家齐诵冰心的《荷叶·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到此时,大家深受感染,心中涌动的真情一触即发。我看到有几个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用真诚唤醒真情,我觉得我做到了!
二 “善”——教会学生与人为善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都提出了“性善说”,由此可见,与人为善乃人之本。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早已目睹了大街上形形色色真假难辨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内心早已麻木。对于弱者,他们只是习惯性冷漠地一瞥,无动于衷。因此,在学习八年级杨绛老人的《老王》时,我遇到了“麻烦”。
那篇课文里都是些不起眼儿的小人物,预习课文时,读到描写老王外貌的句子,有好多学生竟然嘻嘻在笑。我的心都凉了,怎么办?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大胆一试。
课文先不上了,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周末不写周记了,但要把你家的生活收支状况向你妈妈询问清楚,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越详细越好。下课了,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我走出了教室。
周一上课时,我先让每个小组代表汇报了调查情况,然后畅谈感受。让我满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说到了家长的辛苦,而他们只知道要零花钱,却不知道妈妈想买一双棉鞋都舍不得……费尽周折,终于看到希望了,我因势利导:课文里的老王生活那么困难,却还给作者送来鸡蛋和香油,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境况,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看到有些学生若有所悟,再次读课文,起码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那么“愧怍”了。
我觉得,教会学生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很多时候比教会他们一个语文知识点更重要。
三 “美”——擦亮学生审美明眸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对于我们成人来讲,因为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字中的美可能领悟得快一些,深一些。但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很多我们认为“美”的文字,他们却感到索然无味。怎样才能让那些幼稚的心灵品味到“美”呢?我在上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时受到了很大启发。
《谈生命》中有一个重点片段是描写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从而感悟生命的价值。课前,我运用了很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来展示,一部分同学还兴致盎然,可有很多同学还不够积极。可能那些我千辛万苦收集的图片与他们家的电脑桌面或是手机壁纸相差无几。见此,我心生沮丧。怎么办呢?灵机一动,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校园也有好多树。不如我们现在出去找一找,看一看,去和冰心老人笔下的树比对一下,看看有什么收获。好不好?”同学们欢呼雀跃。几十个身影马上分布在操场四周大大小小的树旁,有的互相谈论,有的驻足欣赏,还有的凝望深思……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回到教室后,再读课文,我欣喜地看到:他们把大自然美带到了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倾注“真、善、美”,既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能够主动地投入学习,更关键的是沐浴着“ 真、善、美”,我相信,会让学生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