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生活化教育 品德课上的“七色彩虹”
【作者】 王春艳
【机构】 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生活即教育”,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我们的品德教育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道德,最大限度体现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我校自去年以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改进项目,提出品德学科的宗旨是“课内外结合 重道德实践”。一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改变了品德学科以往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这也是我们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新理念、新思想。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新课程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二年级《我在慢慢长大》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并且把班上一名学生从出生--婴儿--幼儿--小学的几张照片做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这几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是谁,这样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接着让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受,把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与课堂结合在一起。学生主动地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并展示了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小时候的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份浓浓的母爱让孩子们为之感动,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懂得感恩母爱。一节课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课后学生们还感到意犹未尽。
每一次的教学设计我都尽量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他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参与课外实践,内化道德情感
丰富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直接和周围的自然、社会接触,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让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活。
(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取孩子们感兴趣同时又是本课教学必须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观察、游戏、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上这节课时,正好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特别是我校植物园的各种花竞相开放,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春天的美景单凭我们来讲逊色多了,所以我把这节课搬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亲自去寻找、去发现、去观察。从自己身边的变化去发现春天的特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赏春、颂春、游春,让学生融进自然,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是学生在教室中无法真实感受到的。
学生有了这种生活的基础,才能有感而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春的色彩,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春给大地、给我们自己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
(二)由学校延伸到社会
如在教学《清洁的环境谁打扫》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已经从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以及环境问题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都已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要尽量减少垃圾,分类投放,不乱扔垃圾。我们开展了“我是清洁小卫士”实践活动。大家一路边走边将垃圾清理掉,连小小的烟头都不放过。不到一小时,四五个大垃圾袋就装得满满的。此次活动,既培养孩子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又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体现了我校品德课的宗旨“课内外结合,重道德实践”。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一)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对于学生较为陌生的一些生活方式,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感悟。比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今天我值日》一课,为了让孩子知道怎么干值日,不光会说,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实践,能否把卫生打扫干净。所以,整节课就让学生体验干值日的过程,通过体验活动使孩子深深体会到了做值日的不易,从而意识到要从自身做起,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
(二)访问调查,了解生活。
儿童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每时每刻都要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我们教材中就有许多有关社会大家庭的话题,这些话题都来自社会,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要引领孩子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提高认识,必须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总之,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用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在执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不同行业的工作情况,我先和学生讨论,设计一张操作性比较强的表格:运用表格可以使内容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因此,在课堂交流中,孩子们能很容易的交流所调查行业的情况。
这样的形式还可以运用于许多的课中,如《不同的购物场所》一课中,我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调查不同场所物品的价格情况,从而懂得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消费。
调查访问让学生融入了社会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是社会的一员,要关注社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三)角色扮演,再现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旨在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孩子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如教学《我向国旗敬个礼》时,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时要做到肃立、行注目礼的同时作为少先队员要行队礼。那么,少先队员怎么样行队礼呢?我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要领,接下来我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体验的欲望,课堂上组织学生亲自升一次国旗,体味一下参加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了世界”,这样能够“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品德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打造生态课堂,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升华学生品德,转变学生行为。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新课程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二年级《我在慢慢长大》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并且把班上一名学生从出生--婴儿--幼儿--小学的几张照片做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这几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是谁,这样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接着让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受,把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与课堂结合在一起。学生主动地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并展示了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小时候的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份浓浓的母爱让孩子们为之感动,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懂得感恩母爱。一节课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课后学生们还感到意犹未尽。
每一次的教学设计我都尽量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他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参与课外实践,内化道德情感
丰富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直接和周围的自然、社会接触,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让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活。
(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取孩子们感兴趣同时又是本课教学必须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观察、游戏、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上这节课时,正好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特别是我校植物园的各种花竞相开放,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春天的美景单凭我们来讲逊色多了,所以我把这节课搬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亲自去寻找、去发现、去观察。从自己身边的变化去发现春天的特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赏春、颂春、游春,让学生融进自然,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是学生在教室中无法真实感受到的。
学生有了这种生活的基础,才能有感而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春的色彩,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春给大地、给我们自己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
(二)由学校延伸到社会
如在教学《清洁的环境谁打扫》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已经从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以及环境问题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都已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要尽量减少垃圾,分类投放,不乱扔垃圾。我们开展了“我是清洁小卫士”实践活动。大家一路边走边将垃圾清理掉,连小小的烟头都不放过。不到一小时,四五个大垃圾袋就装得满满的。此次活动,既培养孩子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又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体现了我校品德课的宗旨“课内外结合,重道德实践”。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一)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对于学生较为陌生的一些生活方式,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感悟。比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今天我值日》一课,为了让孩子知道怎么干值日,不光会说,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实践,能否把卫生打扫干净。所以,整节课就让学生体验干值日的过程,通过体验活动使孩子深深体会到了做值日的不易,从而意识到要从自身做起,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
(二)访问调查,了解生活。
儿童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每时每刻都要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我们教材中就有许多有关社会大家庭的话题,这些话题都来自社会,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要引领孩子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提高认识,必须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总之,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用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在执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不同行业的工作情况,我先和学生讨论,设计一张操作性比较强的表格:运用表格可以使内容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因此,在课堂交流中,孩子们能很容易的交流所调查行业的情况。
这样的形式还可以运用于许多的课中,如《不同的购物场所》一课中,我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调查不同场所物品的价格情况,从而懂得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消费。
调查访问让学生融入了社会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是社会的一员,要关注社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三)角色扮演,再现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旨在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孩子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如教学《我向国旗敬个礼》时,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时要做到肃立、行注目礼的同时作为少先队员要行队礼。那么,少先队员怎么样行队礼呢?我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要领,接下来我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体验的欲望,课堂上组织学生亲自升一次国旗,体味一下参加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了世界”,这样能够“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品德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打造生态课堂,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升华学生品德,转变学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