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型小组初探

【作者】 何 春

【机构】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习型小组是根据问题及学生的兴趣组成的团队。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能积极提出问题,围绕所提问题自主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在激励评价中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问题;兴趣;学习型小组
  一、问题提出
  所谓学习型小组就是一种能够通过互动式学习实现不断升级的组织,其最大的特点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传统的“填鸭式”、“命令式”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妨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去进行的,要求学生对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但是,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很多老师总是很努力地去说教,但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为何不想一想,学生为何听不进老师的话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灌输和被动训练的对象,所以整个课堂上非常消极、少人提问、少人发言、少人讨论,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给好问的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即学习型的小组,那将是教学方式中的一个新亮点,成为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配置,建立合作型学习小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共同学习中做到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有效地与他人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构建学习型小组应该做到:
  1.配置合理化。每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一个小组的人数最好是4至6人左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组合,各组间应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相互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公平竞争,所以应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
  2.能力全面化。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全面,将班内学生均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从每类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设有小组长和各种成员,让小组的成员的能力做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分工轮流化。小组成员分工做到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每位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能避免小组学习活动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同时便于教师分类分批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学习。
  三、营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学习动机
  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做学问的。所谓的“学问”并不是单纯学知识,而应该是学会提出问题,一个懂得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想学”,他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学习得到尽情发挥。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内容时,我给每个小组的发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求长方形的面积。当即就有同学问:“不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怎样求它的面积?”我接着问:“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呢?”学生们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后小组的同学有的说:“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按照长方形的求出面积。”于是小组的同学发扬合作的精神,量出了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小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提问”,而且在讨论过程中解决了之前所提的问题,由此达到了一个从“学习——提问——解答”的全过程。
  四、共同探究,发挥小组学习集体智慧
  为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发挥学习小组中每位学生角色与地位作用,教师鼓励小组同学通过提问、质疑、讨论和探究中进行学习的交流,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或者不同的解答思路,再经过同学们的探究、验证,找出解答问题的最好方法,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促进学生的共同学习,提高小组共同学习的质量。
  例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回顾了探寻,“能被2整除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在进行启发后,提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试着自行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了一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一开始,学生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下,从数的个位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频频碰壁, 原先热热闹闹、争先恐后的局面一下子冷了下来。突然,一个学生说:“21、24、27这三个数都能被3整数,是不是个位是1、4、7的数都能被3整除?”接着马上有学生举出反例:“31、34、37这三个数的个位是1、4、7,但都不能被3整除。”看来,这个发现又遭到了否定,小组讨论再次陷入低谷。学生在自己本子上涂着画着,陷在思维的困惑中。这时,有位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我知道了,把12、24、27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颠倒位置,变成21、42、72,这些数同样能被3整除。”这个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可谓是一个转折点,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31、34、37这三个数个位和十位换位后,仍不能被3整除。”有位学生马上补充道。沿着这条思路,学生不断地举出一些数字,从各个角度加以探索验证,把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归结起来,发现个位数不能作为能被3整除的特征,这些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加起来却都是3的倍数。到此,学生的发现已接近完善。这时,我问道:“你们刚才举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呀。”他们立刻心领神会,用他们得出的规律举出三位数、四位数,发现这个规律是可行的。
  从上面这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经过同学们的辩论、纠正和否定,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找正确的解答方法。
  五、积极参与,引导小组积极参与评价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候,最渴望是得到别人的欣赏和激励评价,心情特别兴奋,犹如一股奋进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在激励评价中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导入新课时候,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学习,他们有的同学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探究;有的小组成员对个别同学提出的方案进行辩论和评价。过一会儿,教师请第二小组同学代表回答:“现在老师将这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多少?”小明回答说:“这是一个苹果的一半,写作二分之一。”教师有意不会写,让他上黑板上写,当他写完后,教师让该小组同学评价,有一个同学说:“这个同学写得很对,很标准。”这时教师问全班同学:“第二小组小明同学回答对不对?”全班同学回答;“对。”由此可见,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体现。学生回答一些关键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把操作过程与思维过程结合一起。比如可以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样,才能让听者充分了解讲述者的思想脉络,从而去学习、借鉴、评价,并及时发现、纠正、排除活动中的一些不良问题,将知识变成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一期龙源期刊《新课程学习.下》裴纪平的论文《怎样教会学生质疑》
   2、孔凡莲2009年发表在济宁日报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
   3、《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7期廖桂英《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