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作用

【作者】 龙琳文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三官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仅能创设导入情境,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有效模拟实验教学,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  信息技术  整合  作用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成为学科教学取得高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使得我们在教学中能随心所欲地把知识与信息技术所能接受的介质整合在一起,为知识的多样呈现提供了良好平台。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这种辅助手段,可有效填补物理传统教学的缺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且能提高培养学生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的实践作用。
  一、创设导入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但现行学生的思考往往需要诱发才能发生,也就是需要“教有疑”,又特别是导入阶段的设疑,更能促进学生早早进入思考状态。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告诉我们:“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可运用多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例如,在教学《机械运动》一课时,我们可作这样的引入:利用多媒体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字样,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在字幕的追问下,自然进入到思考状态之中,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弄清楚不罢休的心态,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学习内容上;又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他们很茫然。而在引入新课时,用媒体展示在雪中艰难行走的步行者陷进雪中和愉快的滑雪者轻松前进的动画,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引入新课的目的自然就轻易实现了,学生也早早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呈现直观形象生动
  物理是一门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大到宇宙天体,小到质子、中子,都是物理研究的常用对象,但这些不是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这些直接感知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就是抽象的,学习起来就会产生困难,增强难度。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化抽象为直观,能把大的化小,小的变大,静的变动,动的变静。也就是说,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宠观的天体微观化,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静止的动态化,动态的静态化。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理解。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呢?”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体验,一时无法回答出来。如果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卫星绕地球做椭圆形轨道运行,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卫星在远地点和近地点之间速度的快慢及距离地球高度的变化,从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除了直观呈现宏观或微观事物外,我们还可来呈现抽象的知识,如“力”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电压的概念,“磁场”的概念等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达到认识的目的。
  三、有效模拟实验教学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物理实验是其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规演示实验中,因为受常规实验仪器和学校环境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而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进行演示,特别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实验室环境下难以完成的学生又必须知道的物理实验,则可弥补一般实验仪器不足的缺陷,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分子运动”时,学生用眼睛是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老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模拟分子无规则运动和碰撞的过程;又比如气体的扩散现象比较快,很明显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对于课本中介绍的“在量筒中盛一半清水,水下面再注入一部分蓝色硫酸铜溶液”,观察发生的扩散现象,几天后方可观察到现象,然而固体的扩散现象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大概要几年,这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特技”的使用,就能把这两个微观物理实验的现象很快的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该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四、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传统反馈学习效果,大多只能通过回答问题进行,这样的方式不仅耗时间,而且而小,一节课中,教师不可能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检测发现。而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当堂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就成为轻而易举之事。信息技术正好能发挥多媒体对感官的刺激性和强大的交互性作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多方面刺激,达到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但具体在实施过程中,绝对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而应采用合适的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物理场景,并充分发挥其交互性作用,有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例如,在教学“压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先播放火车在铁轨上正常行驶的动画,再切入“铁轨下为什么要铺设这么多的枕木”的问题,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对将运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优缺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一些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再看火车在铁轨上行驶时产生后果的动画。 
  总之,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新课改全面实践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常客,我们必须在掌握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合理的运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学娇,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
  [2]刘平小,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设计研究[J].文理导航,2016年。
  [3]孙建广,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