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作者】 王 晓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
我在上每一节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兴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
提倡学科整和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侯/ 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她/去给地主/缝一件虎皮长袄/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2、教师请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月亮、谷堆、莲花、妈妈,以及相依相伴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晚风,从人们身边轻轻地、慢慢地吹过,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最后轻轻地、慢慢地围绕在妈妈身边。
3、教师讲音乐同样具有诗歌一样的魅力。(展示课件)导入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
4、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这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
5、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1、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
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比如:在发声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抬高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经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显得端庄而优美。
2、美妙的歌声陶冶人的情操、规范约否人的言行
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说话一定不会粗野,乱说乱吼,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三、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彝家娃娃爱唱歌》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目的。
四、用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达到了和谐的效果。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做动作。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在上每一节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兴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
提倡学科整和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侯/ 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她/去给地主/缝一件虎皮长袄/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2、教师请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月亮、谷堆、莲花、妈妈,以及相依相伴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晚风,从人们身边轻轻地、慢慢地吹过,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最后轻轻地、慢慢地围绕在妈妈身边。
3、教师讲音乐同样具有诗歌一样的魅力。(展示课件)导入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
4、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这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
5、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创造美
1、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优美的姿式。
有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站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比如:在发声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抬高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经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显得端庄而优美。
2、美妙的歌声陶冶人的情操、规范约否人的言行
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说话一定不会粗野,乱说乱吼,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三、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彝家娃娃爱唱歌》是一首彝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热情欢快,又具有幸福、甜美之感,整首歌曲如同描绘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彝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彝族特色的热情曲调,使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目的。
四、用唱、打、念、吹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在训练《母鸡叫格格》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竖笛合奏练习。达到了和谐的效果。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自吹竖笛,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做动作。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