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继续教育引领学校工作走向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侯 萍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86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教育发展日益注重内涵和质量的今天,有一个问题逐渐清晰并形成共识:解决教育的问题,究其根源,都必将归结到教师问题。教师问题的关键在其专业成长和发展。为此,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物质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支撑。于是,有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必须明确:今天的教师最缺乏什么?我们的继续教育应该给教师提供什么?
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领导是第一受益人,也是第一责任人,我深刻体会到,领导者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有多高,实施继续教育的水平就会又多高。 继续教育是接受一定层次的教育后的一种多层追加型的教育;继续教育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补充、扩展、深化更新的知识为主,同时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需要进行的教育。
在广泛的调研、大量的培训实践及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实践与体会是: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校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本文从四个方面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确定并抓好继续教育工作切入点,提高教师教育观念
自1997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2008年走上校级领导岗位,我先后参加了沙依巴克区教委组织部、教育局组织的到北京西城区的挂职培训、乌鲁木齐市名师工作室的培训班、沙区教育局组织的校级领导岗位培训班、校级干部继续教育提高班、中层领导教学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班、课程改革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是继续教育丰满了我的羽翼,是继续教育指引我走向管理岗位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我校的“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乌市八十六小学,原是乌鲁木齐市铁路分局第十一小学,位于火车南站东侧家属区,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铁路老校,现属沙依巴克区管辖。多位校长秉承老一代的优良传统,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作风是86小学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2004年我校移交至沙区政府前,学校的办学环境较简陋,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薄弱,教育技术应用不自觉,不自主,不自在。在2009年,得到了沙依巴克区区委、区政府、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下,为我校投入了1060万,建立了一座拥有24个教学班级的现代化教学楼,教学设备配备齐全,彻底解决了我校基础建设的问题。随着教育内部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研究现状,依托优势,针对问题,我们选择了以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训与数字化素养培训作为切入点的“十二五”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立足校本,推动“三优一促”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好铁路学校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文明结合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树立战略意识,运用大教育观抓好继续教育结合点。
从切入点出发,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是抓好结合点成为特色。
1、高度重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 作为学校的策划者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看继续教育。站在课改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做继续教育工作。
2、整体布局:我们把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中。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推动继续教育,利用继续教育结合点,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3、加强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自治区教育厅、国培项目办的领导下,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精心组织下,“国培计划(2012)”——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者培训在乌鲁木齐正式启动,我校一直以来为充分发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促进作用,在做过大量的调研报告后,不仅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而且借鉴有益经验,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分层的培训方式,在研究中迅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全校全员参与培训,学用结合,根据教学的需求,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教师们纷纷表示:“培训很有收获,学到的很多东西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用到,我感觉很开心,对我的工作方式和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培中体验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学习。学无止境,再接再厉!”
(三)树立实效意识,继续教育工作注重实效、优质与方法创新。
从切入点入手,抓好结合点,校本培训、继续教育通力合作,定会取得实效。
1、形成合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软”支持。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学校的硬件已逐步到位。那么,构建学习型组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通过滚雪球的方式着力打造学习型团队,成立了全部由青年教师组成的数字化艺术科研课题组,并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寒暑期集中培训,每周例会专题研究,专家手把手,传、帮、带,使得这支团队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科研能力提高迅速。
2、扎实推进:加强数字化环境建设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硬”支持。2012年10月,沙依巴克区研修网正式开通并投入使用。它集采、录、编、传为一身,催化了我区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加快了教师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迅速转变。研修网自成立后,我们安排每一位教师都在这里上了一节研究课,在学校的“第一次走进研修网”的征文中,老师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带来的更新和变革。
(四)运用继续教育经验,促进学校工作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及思考。
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了校长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群体文化品味,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文化素养,传承文化底蕴,营造书香校园。
在校本培训中,校园文化素养的培训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内容,古代宰相魏征的一句话使我很受启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如果要把事情(下转第33页)(上接第7页)做好,做长远的打算就要股本浚源。我们校长对86小学校史和沿革进行了追本溯源。了解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现在我们提出“让书香浸润心灵,让书香溢满校园”的口号。启动了教师读书工程,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管理或教育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运用“铁路学校”文化理念,扎扎实实开展新课程改革。
2、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
探索我校全面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新途径,引领学校走上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运用继续教育促进学校工作,深入教改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通过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2009—2012年我校优秀课,优秀教师,优秀集体不断涌现。总结我们的经验,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我们重视了校长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观念,对新课程的要求及新课标深入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师专业要求逐步认同并实践,我们办出了本校继续教育的特色。校本培训、继续教育是长期的有阶段的工作,我们要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创新,不断深化。
作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创新,总结方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里,坚持开展校本继续教育。我们要从容应对高楼大厦的挑战,运用百年治校的成功经验,开展适度创新的方法探索,力争在教育竞争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十五”工作意见
2、鲍道宏《教育叙事研究:批判与反思》
3、易凌云《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
4、沙依巴克区教研室《课改通讯》
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领导是第一受益人,也是第一责任人,我深刻体会到,领导者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有多高,实施继续教育的水平就会又多高。 继续教育是接受一定层次的教育后的一种多层追加型的教育;继续教育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补充、扩展、深化更新的知识为主,同时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需要进行的教育。
在广泛的调研、大量的培训实践及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实践与体会是: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校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本文从四个方面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确定并抓好继续教育工作切入点,提高教师教育观念
自1997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2008年走上校级领导岗位,我先后参加了沙依巴克区教委组织部、教育局组织的到北京西城区的挂职培训、乌鲁木齐市名师工作室的培训班、沙区教育局组织的校级领导岗位培训班、校级干部继续教育提高班、中层领导教学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班、课程改革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是继续教育丰满了我的羽翼,是继续教育指引我走向管理岗位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我校的“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是建立在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乌市八十六小学,原是乌鲁木齐市铁路分局第十一小学,位于火车南站东侧家属区,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铁路老校,现属沙依巴克区管辖。多位校长秉承老一代的优良传统,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作风是86小学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2004年我校移交至沙区政府前,学校的办学环境较简陋,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薄弱,教育技术应用不自觉,不自主,不自在。在2009年,得到了沙依巴克区区委、区政府、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下,为我校投入了1060万,建立了一座拥有24个教学班级的现代化教学楼,教学设备配备齐全,彻底解决了我校基础建设的问题。随着教育内部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研究现状,依托优势,针对问题,我们选择了以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训与数字化素养培训作为切入点的“十二五”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立足校本,推动“三优一促”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好铁路学校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文明结合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树立战略意识,运用大教育观抓好继续教育结合点。
从切入点出发,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是抓好结合点成为特色。
1、高度重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 作为学校的策划者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看继续教育。站在课改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做继续教育工作。
2、整体布局:我们把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中。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推动继续教育,利用继续教育结合点,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3、加强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自治区教育厅、国培项目办的领导下,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精心组织下,“国培计划(2012)”——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者培训在乌鲁木齐正式启动,我校一直以来为充分发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促进作用,在做过大量的调研报告后,不仅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而且借鉴有益经验,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分层的培训方式,在研究中迅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全校全员参与培训,学用结合,根据教学的需求,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教师们纷纷表示:“培训很有收获,学到的很多东西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用到,我感觉很开心,对我的工作方式和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培中体验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学习。学无止境,再接再厉!”
(三)树立实效意识,继续教育工作注重实效、优质与方法创新。
从切入点入手,抓好结合点,校本培训、继续教育通力合作,定会取得实效。
1、形成合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软”支持。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学校的硬件已逐步到位。那么,构建学习型组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通过滚雪球的方式着力打造学习型团队,成立了全部由青年教师组成的数字化艺术科研课题组,并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寒暑期集中培训,每周例会专题研究,专家手把手,传、帮、带,使得这支团队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科研能力提高迅速。
2、扎实推进:加强数字化环境建设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硬”支持。2012年10月,沙依巴克区研修网正式开通并投入使用。它集采、录、编、传为一身,催化了我区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加快了教师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迅速转变。研修网自成立后,我们安排每一位教师都在这里上了一节研究课,在学校的“第一次走进研修网”的征文中,老师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带来的更新和变革。
(四)运用继续教育经验,促进学校工作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及思考。
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了校长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群体文化品味,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文化素养,传承文化底蕴,营造书香校园。
在校本培训中,校园文化素养的培训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内容,古代宰相魏征的一句话使我很受启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如果要把事情(下转第33页)(上接第7页)做好,做长远的打算就要股本浚源。我们校长对86小学校史和沿革进行了追本溯源。了解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现在我们提出“让书香浸润心灵,让书香溢满校园”的口号。启动了教师读书工程,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管理或教育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我们运用“铁路学校”文化理念,扎扎实实开展新课程改革。
2、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
探索我校全面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新途径,引领学校走上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运用继续教育促进学校工作,深入教改取得成绩不断进步。
通过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2009—2012年我校优秀课,优秀教师,优秀集体不断涌现。总结我们的经验,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我们重视了校长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观念,对新课程的要求及新课标深入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师专业要求逐步认同并实践,我们办出了本校继续教育的特色。校本培训、继续教育是长期的有阶段的工作,我们要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创新,不断深化。
作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创新,总结方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里,坚持开展校本继续教育。我们要从容应对高楼大厦的挑战,运用百年治校的成功经验,开展适度创新的方法探索,力争在教育竞争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十五”工作意见
2、鲍道宏《教育叙事研究:批判与反思》
3、易凌云《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
4、沙依巴克区教研室《课改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