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需要生活化教学
【作者】 唐大雁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下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生活化策略是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重要策略。知识我们不能改变,但是载体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如何学知识、用什么方式学知识,对于数学学科,生活化策略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施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生活的抽象概括,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必需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的必要途径,走“生活化”道路,让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的具体事例中学数学、做数学,切实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学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而在体验中扬起数学学习信心,主动一进行数学生活化实践。但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而兴趣丧失,不爱数学,这就造成数学教学质量“愈提愈低”。幸好,人们对此已经早有认识,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大都有生活化意识在其中了,而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要么用生活实例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才有意义和价值。正由于此,学生就因数学的“有用”而倍加信心,因数学的“有趣”而积极主动。
二、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例如,在教学《王老师买新房》这节课,这是一堂综合性的数学课,涉及面积知识、贷款利息知识、生活中实际问题等知识(如新房阳台面积折半计算、地板砖按整块卖),我们在教学这样的综合课时,以王老师买新房为主线营造情境,按照事物发展顺序,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如计算房屋大小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加半圆面积的计算、除首付外还需要贷款多少、房屋装修需要地板砖的块数,这些生活问题就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来解决。在化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兴致高涨,参与积极性浓,当中涉及到六位数的乘除法,那么有难度的计算学生依然不弃不馁,从这可以看出运用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魅力。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素材,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物质外衣,学生学习就能以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为跳板,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就多了一种可能性,就多了一种亲切感,就多了一份生活体验。
三、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合理设计内容
虽然隔三叉五改组教材,但教本依然是本书,静态呈现、抽象简约、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生活中的除法问题》,这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例题进行改组的,我们在执教时将原题中的主人翁“幼儿园王阿姨”改成了“我”,“我将拿200元去买饼干”,这样的一个小小改变,学生就会如临现场购买情境了,而且买饼干又是学生爱吃和常做的事情,这样教学就会收到更好效果。实践中,例题只是呈现知识的载体,知识我们不能改变,但是载体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如何学知识、用什么方式学知识,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艺术。我们平常所说钻研教材、细嚼文本就是要把教材的精髓抓住,以此为缆绳设计课堂,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四、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教学“读小数”后,教师就把学生置于“生活超市”中,让学生读商品标价、本人体重、姚明身高等小数,在此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读小数的能力,也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作用之大,生活需要小数,到处都有小数。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花店情境,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数学根植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如何服务和反哺生活,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说,走“生活化”道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也是可以行得通的。总之,我们不能为数学而数学,但可以为生活而数学。
参考文献:
[1]孙恒锐,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2011年。
[2]梁淮森,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民营科技,2009年。
[3]马翠红,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施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生活的抽象概括,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必需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的必要途径,走“生活化”道路,让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的具体事例中学数学、做数学,切实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学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从而在体验中扬起数学学习信心,主动一进行数学生活化实践。但要达到这样效果,我们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而兴趣丧失,不爱数学,这就造成数学教学质量“愈提愈低”。幸好,人们对此已经早有认识,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大都有生活化意识在其中了,而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要么用生活实例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才有意义和价值。正由于此,学生就因数学的“有用”而倍加信心,因数学的“有趣”而积极主动。
二、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例如,在教学《王老师买新房》这节课,这是一堂综合性的数学课,涉及面积知识、贷款利息知识、生活中实际问题等知识(如新房阳台面积折半计算、地板砖按整块卖),我们在教学这样的综合课时,以王老师买新房为主线营造情境,按照事物发展顺序,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如计算房屋大小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加半圆面积的计算、除首付外还需要贷款多少、房屋装修需要地板砖的块数,这些生活问题就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来解决。在化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兴致高涨,参与积极性浓,当中涉及到六位数的乘除法,那么有难度的计算学生依然不弃不馁,从这可以看出运用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魅力。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素材,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物质外衣,学生学习就能以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为跳板,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就多了一种可能性,就多了一种亲切感,就多了一份生活体验。
三、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合理设计内容
虽然隔三叉五改组教材,但教本依然是本书,静态呈现、抽象简约、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生活中的除法问题》,这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例题进行改组的,我们在执教时将原题中的主人翁“幼儿园王阿姨”改成了“我”,“我将拿200元去买饼干”,这样的一个小小改变,学生就会如临现场购买情境了,而且买饼干又是学生爱吃和常做的事情,这样教学就会收到更好效果。实践中,例题只是呈现知识的载体,知识我们不能改变,但是载体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如何学知识、用什么方式学知识,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艺术。我们平常所说钻研教材、细嚼文本就是要把教材的精髓抓住,以此为缆绳设计课堂,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四、实施生活化策略,需要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教学“读小数”后,教师就把学生置于“生活超市”中,让学生读商品标价、本人体重、姚明身高等小数,在此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读小数的能力,也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作用之大,生活需要小数,到处都有小数。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花店情境,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数学根植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如何服务和反哺生活,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说,走“生活化”道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也是可以行得通的。总之,我们不能为数学而数学,但可以为生活而数学。
参考文献:
[1]孙恒锐,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2011年。
[2]梁淮森,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民营科技,2009年。
[3]马翠红,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