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划亮课堂 打破冰封——论初中数学课堂如何使学生积极思维与发言

【作者】 张清伟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使学生积极发言就要消除学生上课不发言的思想障碍,消除了这些障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着重分析了学生上课不积极发言的几个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还特别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本文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畏惧心理;从众心理;惰性心理;敌对心理;应对措施;创造性思维
  多年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七年级热热闹闹,八年级星星点点,九年级鸦雀无声。而事实上,这“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在很多七年级班级也存在着。在公开课那种喧闹的浮华背后,我们更多为日常课堂的沉寂而苦恼。要使学生积极发言就要消除学生上课不发言的思想障碍,消除了这些障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一、学生数学课发言不积极的原因分析
  学生上课不积极发言,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原因:
  1.畏惧心理。有一些学生怕回答问题,怕答错问题,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于是,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干脆不举手。这一点在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上特别明显,他们特别看重同龄人的评价,尤其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有一些同学知道问题的答案,但由于平时回答问题少,性格内向,不敢站起来回答。还有极少数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会,于是甘心当观众和听众。
  2.从众心理。畏惧心理得不到矫正,学生就易形成“随大流”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以为不管怎样回答问题,老师最后肯定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既然这样,不如等现成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是:课堂上有那么多人,别人不发表意见,我为什么要发表不同意见呢?
  3.惰性心理。这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提出来的问题太复杂,难懂,于是干脆来了个不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懒于动脑筋。
  4.敌对心理。这种心理大部分同学没有,但一个班总有几个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敌对心理,这样他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知道答案,却偏偏不答,有的甚至瞎起哄。
  二、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的措施
  对于以上几种学生不愿发表意见的现象,做教师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激发其积极性,应对措施有如下几点:
  1.营造良好地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允许学生答错,让学生明白答错了不要紧,只要答错了能够改正,并能弄懂就行。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果让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这样势必使课堂处于严肃紧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能调动起来呢?在师生和谐的关系中,学生之间极易合作宽容,回答错了,同学不会耻笑,老师更不会批评,原先那种畏惧心理就会消除,就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总而言之,就是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2.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发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激情。问题有难易,学生同样也有好差。要上好一堂数学课,不仅要使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照顾绝大部分的同学。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读一道题目,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因人而异,因人而问。成就感是每个学生迎难而上的内驱力。
  3. 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打好基础。不同意见的产生,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从而为学生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打下基础。
  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发言中起到活跃思维,推进课堂思考,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有必要专门给予论述,以期获得大家的充分重视。创造性思维就是不落入俗套的个性化思维,也是我们教育着力培养的方向。这里仅以发散性思维、联想性思维、逆向性思维为例加以探讨。
  1.培养发散性思维。思维的发散性即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读,思考和探索,以期获得多种解答,最终获得新的理解。如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学习时计算:1+2+3+…+100,别的小朋友只有一个思路,就是从左到右依次相加,这样需要进行99次加法运算。高斯却不是这样,他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发现从左右两边往中间看,有对称性,相加和都是101.这样,共有50个101,于是101×50=5050。当然,我们还可以再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散思维,如可以引入方程思想,

 

 

也可以引入数学情景:101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个人握手一次,共握手几次?一个思路是加法的:第一个小朋友和100位小朋友握手后离开;第二个小朋友和99位小朋友握手后也离开,……,第99个小朋友和第100个小朋友握手一次后也离开。这样,共握手100+99+98+…+3+2+1。这是加法运算的思路。也可以想象小朋友之间换名片,每个小朋友要发100张名片给其余的小朋友,总的名片数量为101×100。再注意到发名片数量是握手问题的2倍,故握手次数为
        类似的发散思维表述方法还有多种。发散思维方法的形成,对于探究题中的数量关系或量率关系,能够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性思考,这种自觉习惯的养成,将是一种宝贵的思维品质。
  2.培养联想性思维。联想思维方法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处理新问题的数量关系时,能够对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变换审题的角度,使问题得到更顺利、更简捷的解决。例如,有一老师她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得到如下认知:  ①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②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哪些性质;③本节探究思路:中位线定义——中位线性质——性质运用;④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⑤顺次连结特殊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或者菱形。⑥顺次连接怎样的四边形四边中点,会得到正方形呢?
  由此可见,联想思维方法所带来的效益,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也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解答数学的能力。实践证明:联想思维方法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
  3.培养逆向性思维
  教材中的题目,多数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顺向思维的。逆向思维是不依据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而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是数学训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思维形式上的一对矛盾。正确地进行逆向思维,对开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会收到积极的效果。日常课堂的这些思维训练,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的氛围。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新的认识,就有了表达的冲动,他们渴望发言,渴望自己的这些创造性的思想得到肯定。
  学生发言的积极与否,说到底反映了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问题关注程度,思维的活跃程度和成就的满足程度。只有从各个方面去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拥有欲望去思考,拥有能力去表达,拥有信心去展现,我们的课堂才会火花四溅,成为“货真价实”的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