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需要“几个多”

【作者】 尹文莉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担当的责任较多,但核心的是语文素养。对于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多读、多问、多思、多说,从而在反复实践练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需要  “几个多”
  语文较其他学科而言,担当的责任较多,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审美情感。但在众多责任中,其核心还是语文素养。从新课标要求看,就是要我们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征搭台,让学生多读,多说、多问和多思,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从而在众多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培养和提升。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需要让学生多读
  语文是读的学科,以读为径是学好语文的良好方法。新课标对此很重视,指出要“小学各个年段都要重视朗读。”的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书都读不好,又怎么算是学好了语文?语文素养又如何能体现。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留足,才能达成新课标中的“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使“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请学生听录音故事,使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录音故事朗读产生兴起,并愿意学,愿意读。在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集体读课文,使他们个个参与读书。同时请他们在读的时候,仔细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我们要知道,加强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本应有的重要内容,很多东西是在读中悟出来,而不是我们老老师通过讲能达到的。“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加工的过程,主要是把来自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和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共合,从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中“读”的作用,并努力把视觉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反复朗读中引导他们读通、读懂、读出兴趣、读出成效。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让学生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作为奠基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也是其重要的教学目的。但现行学生敢问的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年级增高,问的主动性越来差。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越来越需我们培养学生勇气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心理重建过程,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首先是要提出问题,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必定是一个会提出问题的人。因为提出一个好的、新颖的问题往往会促使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并且提出问题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在我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努力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弱智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至少课题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意识,需要让学生多思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疑都是启动思维参与学习的有效策略,都是促进学生学有效果的重要方法。但我们现行学生思、疑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思、疑的习惯,当然也没方法,导致学生读书上时嘴过无痕,说话时言不过脑,观察时眼无神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多思多质疑的习惯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能质疑学习。实践中,通过抓住文眼质疑、中心句质疑、承上启下句质疑,这样培养学生思疑习惯,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多思习惯。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有疑”策略来开启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多问多思,也是良好的促进办法。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学前导思,学中激思,学后反思,让“思”伴随整个学习过程,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四、发展学生表达能力,需要让学生多说
  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说”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终体现。儿童“说”的过程就是把他要传达的思想感符通过语言转化为一种外部的形式,这过程包合了其对语言的理解与生成的过程,反映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加之语文是母语,培养学生说话、表达能力是其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其学科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就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教材,创设“说”的情境,搭建“说”的平台,引导学生多说。在“说”相对应的语言输出,还要多写。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问”、“读”、“思”、“说”和“写”是语文课堂重要训练方式,是达成新课标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多问,多思多说,多写作,在反复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六年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具备“会读书”、“会提问”、“会思考”和“会说话”、“会写作”的实践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应追求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长林,语文教学的核心追求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
  [2]郑青青,语文教学要围绕素养下力气[J].基础教育,2014年。
  [3]段靖森,高效的语文课堂体现在素养达成上[J].速读旬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