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清梅
【机构】 四川省会东县铅锌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施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什么?新课标告诉我们,就是要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那什么才是有用的数学呢?怎样进行有用的数学教学?我们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本质可以知道,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有用的数学才能叫做有效的数学教学。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需要计算。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特别要留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数学实践课“今天我们去秋游”这一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提出并分析、解决在秋游活动中将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如乘车、购买门票等等,先让学生调查,得出大车可以坐35人,小车可以坐20人,而六年级一共320人,怎么坐车最合理?在购买门票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本班45人,门票每人30元,50人以上的团体票享受八折优惠,怎样买票花钱最少?像这样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出并分析、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不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应用,培养数学思维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应倡导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数学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发展数学思维。因为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就是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数学应用,让学生受到数学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从实际问题的具体情景出发,经过分析,抽象出恰当的数学模型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建模”。“建模”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用意识、用数学的意识能够得到增强。诚然,我们不能指望单靠数学教育来完成教会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但是坚持让学生受到“数学建模”的初步训练,久而久之,自觉应用数学,不断创新就会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自我学习、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逐渐形成观念,形成意识。这种观念意识的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它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能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生活性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把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现实生活之水渗进课堂中来,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上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其重点就是让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学习,能动建构知识。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二)适时点拨,让学生有法参与。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提供平台,保证参与机会。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只有反复锻炼,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夯实,才能提升解决问题、服务生活的真正本领。
总之,小学数学需要生活化教学,作为一名新时期中的教师,在新课改的大好背景下,我们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数学现实,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增强数学学习趣味性,发展数学应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翠莲,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2]龙永岭,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2014年。
[3]杨兆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施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什么?新课标告诉我们,就是要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那什么才是有用的数学呢?怎样进行有用的数学教学?我们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本质可以知道,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有用的数学才能叫做有效的数学教学。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需要计算。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特别要留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数学实践课“今天我们去秋游”这一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提出并分析、解决在秋游活动中将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如乘车、购买门票等等,先让学生调查,得出大车可以坐35人,小车可以坐20人,而六年级一共320人,怎么坐车最合理?在购买门票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本班45人,门票每人30元,50人以上的团体票享受八折优惠,怎样买票花钱最少?像这样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出并分析、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不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应用,培养数学思维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应倡导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数学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锻炼,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发展数学思维。因为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就是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数学应用,让学生受到数学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从实际问题的具体情景出发,经过分析,抽象出恰当的数学模型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建模”。“建模”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用意识、用数学的意识能够得到增强。诚然,我们不能指望单靠数学教育来完成教会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但是坚持让学生受到“数学建模”的初步训练,久而久之,自觉应用数学,不断创新就会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自我学习、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逐渐形成观念,形成意识。这种观念意识的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它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能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生活性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把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现实生活之水渗进课堂中来,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上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其重点就是让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学习,能动建构知识。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二)适时点拨,让学生有法参与。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三)提供平台,保证参与机会。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只有反复锻炼,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夯实,才能提升解决问题、服务生活的真正本领。
总之,小学数学需要生活化教学,作为一名新时期中的教师,在新课改的大好背景下,我们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数学现实,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增强数学学习趣味性,发展数学应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翠莲,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2]龙永岭,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2014年。
[3]杨兆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