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作者】 熊 芳

【机构】 新建区竞晖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    积极性    激励     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存在老师讲解分析多,学生语文实践少;教法研究多,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样,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谈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这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是一直是我们每一为老师不断探索的课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通过此次的课题研究,在这一块有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师生情感,尊重鼓励学生,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厌恶,必然不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了。记得有一位中途转到我班的一位女学生曾经对我说:“老师,您一点都不凶,非常的温和。比我以前的老师好多了,我以前不敢跟老师讲话,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因为回答错了就会被老师批评。而您上课的时候即使回答错了,总是委婉的说,你是这样想得呀,课堂上爱动脑筋,挺不错的,老师非常欣赏有独立见解的人了。所以,我不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了。我非常喜欢听您的课,课上没有紧张的感觉。”可见,老师的课堂评价会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要想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畅所欲言。就得把学生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要轻视学生,尊重鼓励他们,而把自己看成是他们中的一员,也能增进师生情感。其次,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能够说话风趣幽默些,更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当师生情感融洽默契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各种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要想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充分的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十几年来非常重视的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 每天能行八万里, 满载人类千千万。学生一听猜谜,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很集中。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紧接着出了有关于地球的知识问答,学生兴趣高涨。又如实验组老师在教学《颐和园》一文,以精美的图画在配上舒缓的音乐介绍北京的颐和园。学生不由自主的跟着老师进入了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了合适的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大热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与文本相适宜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文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比较遥远,只凭讲读来学习文章,学生是很难理解文本的。因此,我决定把这篇课文先交给学生,以电视剧的形式自己导自己演,第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段的时候,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是几段。接着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我顺着学生的话说:“好,这节课老师就让你们来当导演,当演员,我们也来把这篇课文拍成四集电视剧,怎么样?”学生群情沸腾,跃跃欲试;我借机出示阅读要求,并且强调:“要想演得好,必须要先把剧本吃透!”在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然后让学生来表演,对此学生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这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最后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老师适当地渲染一些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在宽松愉悦的表演情境中感悟了夜莺的人物品质及其形象,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去阅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真正地走向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利用这些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让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鼓励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参与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让学生现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由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从书中找到答案。
  再如,学习 《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样,学习成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及动力,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
   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上课始终低着头怕引起老师的注意,被点到回答问题。由于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在听课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点他们在听讲时难免遗漏,影响听课效果。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就会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课堂上他们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又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口头语言、思维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培养和发展。缺乏自信也影响了其与同学间的相互交往,行成一种孤僻的性格。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在课堂上我经常遇到有些学生举手发言了,但声音极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老师立即批评,让他坐下,另请他人回答,那样学生会觉得很难堪,以后发言也就不会那么积极,我觉得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只是声音轻了点,说明他们在认真听课和思考。此时我们的老师该怎么做呢?请看下面一个案例:在我的一节公开课上,一向胆子小的熊梦瑶举手回答问题了,但其声音小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就在这时,我走到他的身边弯下身子对他说:“你的问题回答得很准正确,如果声音再响点,那你就是最棒的了,大家用掌声鼓励一下好吗?”此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熊梦瑶红着脸大声地将问题又重复了一遍,在他说完后教室里立即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孩子们对他发言的肯定和激励。你想如果老师在他们回答问题声音较低的时候,不多加鼓励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在以后上课时肯定不会再举手回答问题了。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受益者之一。首先,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行为。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们更善于从自已的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更乐意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经过课题实验研究,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题研究的结束是工作真正开始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相信通过以后每一次的交流和学习,我们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4﹞《兴趣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  张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