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一位聪明的“懒”老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作者】 杨红丽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71中学
【摘要】【关键词】
民间有“懒妈妈的孩子最勤快”的说法,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家里所有的活都让勤快的妈妈做完了,孩子有动手、勤快和独立的机会吗?作为老师也一样,如果动手、思考、表达、质疑、分析和总结的工作基本让老师“包办”了,学生还能成为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吗?所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位聪明的“懒”老师。
一、 学生来板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引导学生来板书,不仅不会弱化板书的功能,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比如: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先读完课文的学生在黑板写易错字。待全班学生读完书后,再由学生来讲解易错点和巧妙的识记方法。在精读课文时,学生圈点勾画筛选重要信息,教师设计表格或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后小组合作板书。比如《生物入侵者》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学习《马》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学习《看云是天气》《故乡》《中国石拱桥》等等课文时都可以用到这种办法。
纵合性学习课上,学生板书的作用就更大了了。记得一次收集精彩广告词的预习作业,我让全班学生在5分内把自己搜集到的最精彩的一则广告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我和学生逐一鉴赏,整个教学过程既品析了美词美句,又欣赏了书法作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又提高了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板书的字虽然多了一些,不够整齐,不够美观,但是却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 学生来提问,学生来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力、好奇心和想象力都被调动和诱发。在语文教学中,“懒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鼓励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比如:《说屏》读到课题就应该思考:作者会向我们介绍有关屏的哪些知识呢?学习《老王》一课,读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时,就要思考幸运的人指课文中谁?不幸者有指谁?为什么会愧怍?只要老师创设氛围,敢于放手,及时中肯地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质疑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课堂太乱,教给学生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比如,阅读科技类说明文的方法之一是筛选信息,在学习该单元的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我先与学生一同“悟”出了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时,学生可以下座位,到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那里去切磋、讨论、汇总、记录。小组和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取经”。教师在学生中,适时地引导、及时地点拨、真诚地鼓励。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师生互教互学,例如,我在教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时,学生提出问题:“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跟课题“鸭蛋”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跑题了?……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认真读文,用心思考了,提出的问题很关键,涉及到了文章的主题。我对及时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把学生质疑的问题分类,引导“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呢?第一段真的多余吗?”学生边带着问题再次深读课文,从文中寻求答案,无需教师过多讲解。于彬彬老师说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才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老师教的方式改变了,学生才有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学生来改作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作业并非所有的作业,而是对学生学习有促进,能起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作用的作业,比如:写作作业。语文老师比较头疼是改作文。“旁批”“评语”,一篇作文至少要花两分钟时间,两个班的学生就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时间一长,教师“审美疲劳”,效果不一定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评改作文的方式难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
在批改作文方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要抽改三五篇作文,找出每篇作文的“亮点”和“憾点”,整理,归纳(旁批、评语)。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再次批改这几篇作文,让学生明确该类作文批改的方法。最后学生开始同桌互批或两个班级学生互批,再或者由教师随机、顺序分发给学生批改。学生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巡视、解疑,对评改较好的学生及时的表扬和展示。评改完之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果对“小老师”的评改不满意的话,学生可以“申诉”老师批改或老师另择人批改。这样的模式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写作热情也得到了充分地激发,写作水平和作文-鉴赏水平也随之渐渐地提高了。
我所谓的“懒”老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懒,如果作为老师你真的在钻研教材和教法上偷懒的话,你是不可能“聪明”的。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做一个聪明的懒老师,就是为了以后“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