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预习研究的几点感想
【作者】 肖金生
【机构】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竞晖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一年来,我进行了《数学课堂预习的探索与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有几点感想:第一,数学预习很有必要。因为预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数学预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要想达到预习的最大效果,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设计教学并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当然,探索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今后继续研究。
关键词:数学预习 必要 精心设计 正确方法
一提到预习,很多人都会很自然地想起语文。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审题不清。我想这是不是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少数学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呢?如果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就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该会提高不少吧。所以,本人认为,我们的数学也应该有预习。预习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刚好,去年学校开展《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有幸参加,并进行了《数学课堂预习的探索与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通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数学预习很有必要。
1.预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人认为,数学预习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会对新的数学知识失去兴趣,没有求知欲望,不愿和老师一起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对数学预习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虽然不是很懂,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对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基本理解,只是在运用时不是很灵活,在之后的老师指点和应用中,能很快找出重点。其实,数学预习时,学生经历的就是一个独立审题、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再留给小组讨论交流,或课堂释疑。如果学生能认真预习的话,学生一定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之路,体验豁然开朗的惊喜。这样,预习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独立探索的过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预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没有预习的课堂,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但大部分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做习题,就会有很多学生束手无策,不能正确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这是因为在听讲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顺着教师的解题思路听,缺乏独立认真的思考,直接从教师处获得的方法和经验不深刻,或者说没有完全掌握教师教给的解题方法。一堂课4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分分秒秒都集中。预习之后,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把注意力更好的集中于重点和难点处,经过教师的释疑之后,豁然开朗,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数学预习可以让学生先行独立思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让教师从喋喋不休的无效讲解中解脱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数学预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学生进行了预习,教师也并不轻松。要想让数学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他们才知道该如何去预习。
学生随随便便看一遍教材,那不是真正的预习。为了让学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前,我会精心设计预习提示,要求学生预习时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设计预习问题时,我要考虑到问题的先后顺序,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其中,还要设计一个稍高于学生现有知识难度的尝试题,让学生有一种要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有理数的加减法》。
预习提示:
1.“我从广场出发向东走了a米,再继续向东走b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 a、b均为有理数,思考:a、b的符号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3.根据上面的几种情况,a、b取不同情况的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计算下题。
(+16)+(-25)+(+24)+(-32)
注:预习中如有疑问,请做好标记。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大致的预习模式:即“读—思—试—评”。 “读”即“读教材”;“思”即根据预习提示边读边思考,“试”即尝试着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评”即要求学生对同学的汇报进行评价和补充。
这样的预习模式,学生刚开始还不太习惯,经过一星期的适应之后,学生就慢慢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当然,刚开始我把预习提示难度放低了,让学生根据我设计的模式进行预习。学生习惯之后,再让学生在预习时尝试做简单的提高题。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做好标记,等汇报评价时再释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经过一年的数学预习研究,我有了一些收获,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预习时间与课堂讲练时间如何分配;不同的课型如何设计不同的预习方法等等。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预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预习 必要 精心设计 正确方法
一提到预习,很多人都会很自然地想起语文。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审题不清。我想这是不是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少数学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呢?如果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就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该会提高不少吧。所以,本人认为,我们的数学也应该有预习。预习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刚好,去年学校开展《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有幸参加,并进行了《数学课堂预习的探索与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通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数学预习很有必要。
1.预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人认为,数学预习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会对新的数学知识失去兴趣,没有求知欲望,不愿和老师一起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对数学预习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虽然不是很懂,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对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基本理解,只是在运用时不是很灵活,在之后的老师指点和应用中,能很快找出重点。其实,数学预习时,学生经历的就是一个独立审题、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再留给小组讨论交流,或课堂释疑。如果学生能认真预习的话,学生一定会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之路,体验豁然开朗的惊喜。这样,预习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独立探索的过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预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没有预习的课堂,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但大部分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做习题,就会有很多学生束手无策,不能正确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这是因为在听讲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顺着教师的解题思路听,缺乏独立认真的思考,直接从教师处获得的方法和经验不深刻,或者说没有完全掌握教师教给的解题方法。一堂课4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分分秒秒都集中。预习之后,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把注意力更好的集中于重点和难点处,经过教师的释疑之后,豁然开朗,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数学预习可以让学生先行独立思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让教师从喋喋不休的无效讲解中解脱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数学预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学生进行了预习,教师也并不轻松。要想让数学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他们才知道该如何去预习。
学生随随便便看一遍教材,那不是真正的预习。为了让学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前,我会精心设计预习提示,要求学生预习时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设计预习问题时,我要考虑到问题的先后顺序,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其中,还要设计一个稍高于学生现有知识难度的尝试题,让学生有一种要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有理数的加减法》。
预习提示:
1.“我从广场出发向东走了a米,再继续向东走b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 a、b均为有理数,思考:a、b的符号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3.根据上面的几种情况,a、b取不同情况的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计算下题。
(+16)+(-25)+(+24)+(-32)
注:预习中如有疑问,请做好标记。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大致的预习模式:即“读—思—试—评”。 “读”即“读教材”;“思”即根据预习提示边读边思考,“试”即尝试着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评”即要求学生对同学的汇报进行评价和补充。
这样的预习模式,学生刚开始还不太习惯,经过一星期的适应之后,学生就慢慢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当然,刚开始我把预习提示难度放低了,让学生根据我设计的模式进行预习。学生习惯之后,再让学生在预习时尝试做简单的提高题。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做好标记,等汇报评价时再释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经过一年的数学预习研究,我有了一些收获,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预习时间与课堂讲练时间如何分配;不同的课型如何设计不同的预习方法等等。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预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