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作者】 胥平花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中职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探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点爱心,少点责罚,探索多元化的更加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中职生愉悦成长。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年龄阶段。目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自卑、焦虑、逆反心理和早恋等不良心理状态。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中职生心理特点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困生”。同时,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大的转变,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面对社会、家庭异样的眼光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加之他们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为此,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学生实际,依托中职生心理特点,重在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
   二、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任何教学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教学结构的其它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结构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这些力量元素包括勇气、乐观、人际和谐、信仰、道德、希望、毅力和自信等。因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常关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与训练的观点:“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紧密的话题。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所关心的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箭不虚发,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教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九个方面:①适应性教育;②自我意识教育;③挫折教育;④情绪情感教育;⑤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⑥学习心理教育;⑦生命教育;⑧人际交往教育;⑨择业心理教育等。
   四、增加活动环节,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便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小品表演、辩论、心理测验、自我白描、心理电影欣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相结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针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情绪控制、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的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获得成长。若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在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诸如:①讨论交流法;②活动教学法;③演示教学法;④案例教学法等。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
         教师是学生道德上、心理行为上的指路人。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学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如,为每位教师订阅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并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时间进行学习、讨论,帮助教师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备好课;上课前调节好自身的心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意境中学到知识。
  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我开放技术,经常使用“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问题”,“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做过”,“如果我是你,我也许会这样做”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学生身上存在的焦虑、紧张、自卑、不信任等消极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2】
  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时,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充分肯定并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更关注学生的幸福感、正义感、焦虑感等情绪的发展。
  三是岗位示范,服务育人。
  学校教职工应改变传统的权威意识,树立服务人类进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校内部无论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还是工勤服务岗位,都是服务的主体。应着力培养学校内部服务主体的“四种精神”:老老实实做人精神,善于运用这种精神影响和熏陶中职生严以修身,真诚做人、高尚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精神,善于运用这种精神影响和引导中职生严以律己,不事张扬、谋事要实;默默无闻奉献精神,善于运用这种精神影响和鼓励中职生严以养性,乐善好施、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勤勉精神,善于运用这种精神影响和勉励中职生严以净心,摆正心态、放平心绪。
  四是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工程, 是一个动态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日臻完善。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学生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
  父母关系,父母期望,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生活重大事件,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所以,学校应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学生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帮助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家校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1】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不仅有助于调节和修正不良的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且还能减小城乡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就是说,如果学校创造一个好的心理环境,对孩子来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发展的问题,提高发展的质量。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校风学风等对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不断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安全有序的育人质环境,以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
  我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 “体育节”、“文艺汇演”、“毕业生汇报展演”、“社团文化艺术节”、“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活动月”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阳光、健康和积极的心理。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完善师生人格、和谐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适应力非常重要,在现实社会环境下,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生命的愉悦与幸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郑和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希永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