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段语文课本阅读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 赵 姝
【机构】 新建区竞晖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课题研究在《教育规划纲要》和我校“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相结合,主要研究小学高段语文课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强调学生在阅读课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积累和发展语言,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此摆脱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阴影。通过每学期四节实验课,运用研究法从不同课型(精读课、略读课)、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分析了各种阅读方法对于学生的帮助及影响;最后运用反思总结法,在课堂上形成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阅读潜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课堂与课外的阅读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连接。
关键字:课本阅读 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只求数量,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课内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包揽一切,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答案,都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有了一些收获:
(一)帮助学生总结了一些阅读方法:
1、三读法
浏览性的泛读。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时,第一个自学要求就是通过浏览课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了解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事实上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信息。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实验课《老人与海鸥》一文,检测完字词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能说出两部分但不会整合,所以学生在说的时候我适机引导他将两部分连起来概括,学生还是能通过快速阅读完成相关任务。通过问卷调查我也发现有70%多的学生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课文,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是我们高段语文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几乎每一篇略读课文都会进行这一项训练,并与前面的圈点勾画配合着进行。实验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就有这样一个环节:默读课文3-6自然段,想一想,居里夫人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等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都能写出一点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反馈,不断完善了自己的认知,感悟到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
写读书笔记。方式可以是多种的,比如可摘抄原文,可做提纲式摘录,可写读后感。
(二) 不同课时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模式
1、第一课时:首先,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必须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根据有效导学的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已习惯并喜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就不同文体而言,目标定位时应有所侧重。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弄清故事的由来过去。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一篇阅读课文,尤其在高年级段篇幅都比较长,教师教学时视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开讲一部分简单的文本内容,以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
实验课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一课时,就是先从单元专题---了解鲁迅入手,引出课题;接着明确本课目标(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初识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然后检测预习,一是检测生字新词,二是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完成了目标1和目标2;最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出相关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反馈,让学生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这样就为第二课时做好了铺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第二课时:首先,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既温习旧知,又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可采用韵味诵读、竞赛默写、故事回放等活泼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投入到积极有效的学习与探究中,极大地提高和加快教学任务的渗透,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为有效。做到导入“高效度”。
其次,细读研讨,走进文本。教师上课得抓住重点,把握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进行导学。(60%的学生已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既帮助学生找准文脉,学生围绕这样一根主线学习,课堂就会在主题线上开花结果,更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整体,到位理解局部。做到“提领而顿百毛顺”。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多边交流。此环节应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巧导。教师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做到“教求其精”。学生应抓住与主题有关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与文本自由对话,在读书思考中倾听文本的声音,以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必需的语文能力,积累必要的文化底蕴,提升应有的语文素养,做到“学求其博”。根据有效导学的问卷调查得出65%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实验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第二课时,就是从复习字词入手,听写了几个易错词语,再请同学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引出本课时目标;接着请同学们精读思考:居里夫人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抓住这个主要问题进行导学,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交流讨论,充分达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的目的。
通过一定时间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些较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相信在我们的课内阅读中,老师们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指导,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总第186期
3《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王艳琴
关键字:课本阅读 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只求数量,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课内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包揽一切,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答案,都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有了一些收获:
(一)帮助学生总结了一些阅读方法:
1、三读法
浏览性的泛读。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时,第一个自学要求就是通过浏览课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了解数千年来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事实上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信息。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实验课《老人与海鸥》一文,检测完字词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能说出两部分但不会整合,所以学生在说的时候我适机引导他将两部分连起来概括,学生还是能通过快速阅读完成相关任务。通过问卷调查我也发现有70%多的学生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课文,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是我们高段语文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几乎每一篇略读课文都会进行这一项训练,并与前面的圈点勾画配合着进行。实验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就有这样一个环节:默读课文3-6自然段,想一想,居里夫人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等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都能写出一点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反馈,不断完善了自己的认知,感悟到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
写读书笔记。方式可以是多种的,比如可摘抄原文,可做提纲式摘录,可写读后感。
(二) 不同课时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模式
1、第一课时:首先,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必须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根据有效导学的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已习惯并喜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就不同文体而言,目标定位时应有所侧重。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弄清故事的由来过去。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一篇阅读课文,尤其在高年级段篇幅都比较长,教师教学时视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开讲一部分简单的文本内容,以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
实验课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一课时,就是先从单元专题---了解鲁迅入手,引出课题;接着明确本课目标(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初识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然后检测预习,一是检测生字新词,二是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完成了目标1和目标2;最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出相关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反馈,让学生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这样就为第二课时做好了铺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第二课时:首先,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既温习旧知,又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可采用韵味诵读、竞赛默写、故事回放等活泼多样的形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投入到积极有效的学习与探究中,极大地提高和加快教学任务的渗透,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为有效。做到导入“高效度”。
其次,细读研讨,走进文本。教师上课得抓住重点,把握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进行导学。(60%的学生已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既帮助学生找准文脉,学生围绕这样一根主线学习,课堂就会在主题线上开花结果,更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整体,到位理解局部。做到“提领而顿百毛顺”。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多边交流。此环节应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巧导。教师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引导学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做到“教求其精”。学生应抓住与主题有关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与文本自由对话,在读书思考中倾听文本的声音,以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必需的语文能力,积累必要的文化底蕴,提升应有的语文素养,做到“学求其博”。根据有效导学的问卷调查得出65%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实验课《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第二课时,就是从复习字词入手,听写了几个易错词语,再请同学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引出本课时目标;接着请同学们精读思考:居里夫人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抓住这个主要问题进行导学,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交流讨论,充分达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的目的。
通过一定时间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些较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相信在我们的课内阅读中,老师们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指导,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总第186期
3《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王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