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语文“百家讲坛式”教学初探

【作者】 刘 洁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职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百家讲坛式”教改模式。百家讲坛式的开讲方式,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的确老少皆宜,令人愿意听,也乐于听。可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将其请到中职语文课堂里来。
  一、讲坛式的备课方法
  百家讲坛的备课方法,简单点说,就是备书、备人。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畅游,搜集与本话题有关的素材;素材搜集后还要进行筛选,因为还要备人,了解听者的层次。太阳春白雪,容易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容易索然无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字每句都凝结着讲者的心血和汗水。
  新课标里提到“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加上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特点、性格截然不同,所以语文教师面对课堂的姿态、解读课文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对备课的要求特高。学生是否能够深刻领悟每一篇课文的意境和主题,教师能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小课堂上收获“大课堂”的精彩,这些,无不取决于教师预约这精彩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基本采用这种备课方式,我不会满足于教学参考。比如:我上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时,我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两边,还有一本倪政兴的《谢安和他的那个时代》,《水浒传》(第9回有一句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与谢道蕴和谢朗的咏雪做比较分析),还有深圳名师程少堂的有关本课的教学实录等,从谢安家族、王氏家族到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备到了,把谢安家族的人物关系、人物担任的职务等绘了一张表,然后再拓展到晋朝那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同学们听的如痴如醉,教学效果很好。
  二、讲坛式的讲课方法
  百家讲坛的讲课方法,有一点很重要: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有一个很重要的效果,就是引人如胜,让读者听者跟着故事情节走,关心人物命运的沉浮,从而让他们走进文本,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去体验,极容易产生共鸣。福尔摩斯的侦破小说为什么中学生喜欢读,案情的悬念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把这种悬念教学合理拓展到小说的教学中去,会使学生受益良多。小说中最值得品味的当数悬念,因为它能给读者留下太多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读者无穷的思考,从而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强烈表达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小说悬念作为一个拓展教学的“点”,运用向下延伸的办法向纵深开掘,从进行有效的拓展。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如果用来进行作文训练,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实在是一箭多雕。
  莫泊桑的短篇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人惊叹不已,它对学生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影响无疑也是十分深远的。小说那“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的悬念式结尾一直为人所称道,小说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了。但我们知道,这仅仅是艺术创作上的结尾,而远不是生活中的结束。接下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发生什么呢?玛蒂尔德和她朋友珍妮是继续友好下去还是会分道扬镳?玛蒂尔德会要回原本就应该属于她的那一万六千法郎吗?珍妮会念及多年的友情主动归还那原本不属于她的那挂项链吗?玛蒂尔德如果能够要回,那她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不能要回呢?……这里有太多的想象空间,而这些又都如同一个一个的迷,吸引着人们去想象、去思索。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疑点,合理组织,变悬念结尾为生活开端,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情节特别是玛蒂尔德人物性格的把握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三、讲坛式的解读方法
  百家讲坛式的解读方法,简单总结:对作品的质疑、文本的多重解读。好的作品与文本内容具有模糊性,主题多样化,是立体的效果,所以不同读者解读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争论很大,容易形成争鸣。我们语文教学也要敢于质疑,允许多重解读。举一个例子,卢纶写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华罗庚先生读了那首诗之后,觉得这首诗有问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质疑。华罗庚先生说,“朔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朔方下大雪的时候,群雁早就飞到南边了,“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个写的好,他有这种读书不轻信古人的精神,用一个数学家的严谨,发现了这首诗的问题,他说北方下大雪的时候,群雁早就飞到南边去了,哪有大雁啊,自己想象的吧?还有月黑风高之夜,什么都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那个时候又没有手电筒,你哪儿看见是大雁高飞了,这完全是自己瞎想。其实我们冷静思考:华先生犯了同一个错误,什么错误呢?他是用科学的眼光去看文学,用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评价这首诗写的对不对。诗是一种文学性的创造,不能纯粹用科学去解读。但他这种质疑的精神、用科学眼光解读的方法不是另有一番风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