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相互交往意愿

【作者】 胡 洋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宝箴塞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现代外语课堂学实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二是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交往或者说是参与。这是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积极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学生的相互交往在提高外语学习效果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正如krashen所提出:“通过相互交往,第二语言习得者获得‘最理想的输入’”。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几种教学法,无一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交往。认知法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通过积极参加大量的言语活动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功能法在教学中也强调学生的活动,认为耳濡目染才能掌握外语,提倡应让学生多接触外语。沉默法要求教师基本上保持沉默,从而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交往主要包括:教师与全体学生、单一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两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三人以上的小组内部的相互交往;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人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个人与全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虽然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具有共同的学习经历和情感体验,因而,交往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更易于接受,降低因信息传递的“落差”产生理解的难度。合作学习法也倡导学习的推进,主要是通过同年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往意愿的因素取决于:教师所具有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教学过程各方面所持的态度;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外语学习策略;课堂环境适宜与否等。
  一、教师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师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法体系赋予教师不同的职责和名称。有些教学法体系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提供者,有些则把教师看作是推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咨询者、诊断病症者、引路人或者是学生学习的范例等。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推进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之间、学生与各种教学活动之间的交际;使学生在教学小组中扮演独立一员的角色。
  教师的自信首先来自于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对外语教学工作的热忱、对教学的熟练程度以及每次授课之前的充分准备。当教师走进教室,表现出对本次课的内容了如指掌,教学中熟练自如的自信心,授课中各项练习组织紧凑,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安全感,感到轻松而又愉快。相反,教师的烦燥不安,不自觉地流露出的慌乱心理也会立即感染学生是无疑的,学生会感到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对本次课所能学到什么表示怀疑,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相互交往的积极性。
  教师的个性特征必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相互交往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充满活力,幽默风趣,对学生和蔼可亲、善于接触学生的教师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那些忧郁寡欢、态度生硬、对学生经常讽刺挖苦、专横跋扈的教师必然导致师生关系不协调,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压抑和阻碍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交往。Peter D.Strevens在其“语言教学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可胜任的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要求之一是具有不致于使人感到沮丧的个性。
  学生在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错误是学习语言中一个由不完善“达到完善的路碑”。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说,学生总是抱有一定程度的成功期望。学生相互交往中,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订正错误,不仅中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而且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理形成一种畏俱感。这样同样无助于形成轻松、协调、和谐的课堂气氛。语言,是交际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相互交往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即使出现错误,也得讲究订正的方法,选择妥当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安全感。
  二、学生
  学生学习外语动机、对待外语的态度、认识风格,班级的团体士气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影响集体成员相互交往兴趣的因素。
  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学生不象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那样具有一套语言观。在某种程度,学生对待语言的态度是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观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个别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其形式,结构,上课时大量地记笔记,下课后死记硬背各种规则,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工具性,没有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在于借助于语言形式和结构表达某一功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熟练掌握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这一途径。个别学生认为课堂上的相互交往是浪费时间。显然,学生的这种语言学习观是无益于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认为场独立和场依存是学生感知语言时的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习惯于场独立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在处理信息方面常常依赖于内部的参照框架,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不喜欢与其它同学进行相互交往。而习惯于场依存的学生在处理信息方面常常依赖于外部提供的框架,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偏好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希望经常与教师,与同学接触、交往。若从学生性格而言,前者属于内倾型性格,后者则属于外倾型的性格。
  班级是由每一个个体所组成的集体。团结、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集体的团体士气。吉布将班级的团体风气区分为对班级的学习起积极作用的“支持性风气”与起消极作用的“防范性风气”。班级集体成员之间若能相互容忍、理解其它成员、倾听他人意见,在外语课堂上积极地吸收他人的信息输出,并作出积极的反应,必能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形成信息输送的双向性,有助于相互交往气氛的形成。
  课堂环境也是影响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相互交往意愿的良好课堂气氛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外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并受到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情感体验。如崭新的教室、课桌椅无疑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传统的教室排列方法是把课桌椅排成整齐划一的几组,学生按身高就座。这样看上去似乎整齐,但对外语课学生的相互交往并不是很科学的。学生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时,其余的学生只能听到信息输出者的声音,而看不到信息输送者的手势、表情,这就阻碍了学生相互交往时信息传递的视觉感知,大大地减少了所传递的信息量。语言研究表明,在任何一次交谈中,35%的信息是以语言传递的,其余的信息则是由目光和手势等所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