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化学实验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徐国健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化学是门自然,担当着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新课标明确指出该学科需要实施探究性教学。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探究流程,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性教学  实施
  源于生活的化学教学,担当着学生科学启蒙教育,而实验又是落实这一任务的关键性平台。新课标对化学的实验教学,明确指出了该学科需要进行探究性教学,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的目的“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既是应课标的要求,也是化学教学本真的自然回归。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开展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
  一、精心设计探究性教学实施流程
  探究性教学是种教学理念,要落实到教学中,还要变理念为操作。因此,要进行这种方式教学,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其实施流程。在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在动手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时,我们应认真思考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的原因要考虑得细致,如观察质量守恒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现象感到“好玩”而产生感兴趣,其是忽视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试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教学中,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现象发生,以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二、授予学生探究性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知识来源的有效方式,而又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验操作前,教师要授予实验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三、搭建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平台
  新课标指出:“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多项化学实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搭建学生探究平台 激发学生学习操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获到能力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
  实验是创新的平台,我们不能老是要求学生去进行验证性实验,还应鼓励学生在安全前提下创新。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新课程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由于有不同方案,学生在探究中自然就要去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自然就会有新的不同收获。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日常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实验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用自身的探究操作激发化学学习兴趣,习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永平,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06年。
  [2]沯王耀,化学实验中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旬刊,2013年。
  [3]李晓香,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