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物理教学巧设疑
【作者】 孙棹航
【机构】 牡丹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即把 “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中设疑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颇佳的效果。
情景设疑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
如教学 “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提纲设疑
导入新课后,下一环节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印发导学提纲,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使预习有序并能抓住重点。如讲“杠杆”一节,导学提纲三点设疑。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五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给出几组杠杆模型图,要求学生标出支点和力臂。学生按此设疑顺序自学,不但抓住了重点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梯度设疑
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逐步设疑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梯度。
如初中物理“浮力”一节。首先设疑: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后,进而设疑: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做了正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有关计算得出结论后,第三次设疑:任意形状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又等于什么?如此设疑,释疑不但讲清了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且为下一节讲阿基米德定律埋下了伏笔。
在学生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如简单机械中的公式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机械公式都是在理想状态下(额外阻力为0)导出的,而讲机械效率的有关概念时则要考虑额外阻力。为了清陈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理想状态下推出的机械公式为基础设疑:如果额外阻力不为0,那么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的大小将如何?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功和机械克服阻力的阻力功又将如何?从而为讲清机械效率搭了桥,铺了路。
梯度设疑有时也用在布置作业之后,在较难习题的关键处设疑,以排除学生在解题中的钉子,但又不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在释疑中(通过设疑所搭之桥)求得解答。
迁移设疑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 “物质密度”,可以设置这样问题: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
又如漂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果问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了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迁移求异设疑的必要。
悬念设疑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身就有着很大的诱惑性,再加上好奇心很强的初中学生,这就为在物理教学中能设置更多的悬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物理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做法,设置教学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片面性以及常犯错误的地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用事实(或实验或推理)让学生恍然大悟。如,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教学。教师提出:“100w的灯泡亮还是40w的灯泡亮?”学生们异口同声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这时学生们很自信)。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示:将“220v100w”和“220v40w”的两灯泡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中,却发现“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暗。这一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让学生去探讨,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也必将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设疑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情况确定采用多种设疑方法。无论采用几种设疑方法,都必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必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景设疑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疑的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的复习,定理定律的应用,运用公式解题等。设疑的要求是抓住重点,步骤简捷,力求吸引学生使引入新课自然。
如教学 “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提纲设疑
导入新课后,下一环节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印发导学提纲,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使预习有序并能抓住重点。如讲“杠杆”一节,导学提纲三点设疑。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五个名词的意义是什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给出几组杠杆模型图,要求学生标出支点和力臂。学生按此设疑顺序自学,不但抓住了重点难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梯度设疑
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逐步设疑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领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设疑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照顾释疑推理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梯度。
如初中物理“浮力”一节。首先设疑: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后,进而设疑: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做了正立方体浸没在水中时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有关计算得出结论后,第三次设疑:任意形状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又等于什么?如此设疑,释疑不但讲清了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且为下一节讲阿基米德定律埋下了伏笔。
在学生思考问题或演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搭梯子。如简单机械中的公式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机械公式都是在理想状态下(额外阻力为0)导出的,而讲机械效率的有关概念时则要考虑额外阻力。为了清陈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理想状态下推出的机械公式为基础设疑:如果额外阻力不为0,那么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的大小将如何?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功和机械克服阻力的阻力功又将如何?从而为讲清机械效率搭了桥,铺了路。
梯度设疑有时也用在布置作业之后,在较难习题的关键处设疑,以排除学生在解题中的钉子,但又不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在释疑中(通过设疑所搭之桥)求得解答。
迁移设疑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 “物质密度”,可以设置这样问题: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
又如漂浮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如果问漂浮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是什么了学生回答自如。但如果问轮船从河里开到海上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为什么?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可见迁移求异设疑的必要。
悬念设疑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身就有着很大的诱惑性,再加上好奇心很强的初中学生,这就为在物理教学中能设置更多的悬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物理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做法,设置教学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片面性以及常犯错误的地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满以为是“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用事实(或实验或推理)让学生恍然大悟。如,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教学。教师提出:“100w的灯泡亮还是40w的灯泡亮?”学生们异口同声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这时学生们很自信)。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示:将“220v100w”和“220v40w”的两灯泡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中,却发现“100w”的灯泡反而比“40w”的暗。这一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让学生去探讨,从而使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成效,也必将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设疑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情况确定采用多种设疑方法。无论采用几种设疑方法,都必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必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