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在多读中学语文

【作者】 范琴玲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文星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是读的学科。以读为径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强调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等朗读实践,从而在与语文多次接触中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加强
  语文是姓语,乃读也。语文是读的学科,只要“书读百遍”,就会达到“其义自见”效果。这是我对语文学习深信不疑的实践心得。多少年来,我也积极践行这种朗读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学语文。我们知道,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通过反复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教学理应就成为了课堂上的常用之道,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等程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中理解、获知。
  一、课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大多都是在开课环节让学生初读课文的。为了让学生对有个大致了解,我们可要求学生从整体阅读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但要让学生有效地读课文,首先需要我们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兴趣驱使下自主初读课文。为此,我们可采取这种方法进行引导。
  (一)导疑法。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我们现行小学生读书时,大多没有主动质疑习惯。我们知道,思维不参与的朗读,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嘴过无痕。为了提高学生初读效果,我们可以课始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鼓励他们读中思考。而我们具体的教学策略,就是设疑导读,通过悬念等方法,让学生产生读书欲望。这样来帮助学生激发读书兴趣、不断拓宽思维、从而达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效果。
  (二)故事法。爱听故事人之常情,小学生更爱之。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可借助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表演法。小学生都有爱玩好表现的特点。在进行童话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几个学生来担当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
  二、新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细读课文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生字新词有了突破之后的又一次对话。这时,课文内容新颖性层份变少,要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我们通过更新教学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对文章作进一步熟悉感知。为此,我们通过“问题串”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以此来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和写作方法,以此来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和“横向”。如我上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按“课文是怎样描写香港的沙滩、海洋公园、以及街市这几个景点的?”这一思路细读课文。通过有条理的细致阅读,学生领略到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以及美丽的夜景,从而让学生感悟到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一效果。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精读是初读、细读的升华,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情感熏陶的最有效方式。但对于整篇课文,我们不可能全读,全读也不叫精读。所谓精读之处,必定是课文的重点之处,关键所在。实践中,可以作为精读之处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抓关键词语朗读。词语虽然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但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主题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中心句朗读。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抓含义深刻的句子朗读。课文里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
  (四)抓过渡句朗读。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要表达的前因后果。
  对于现行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编者的精心选择之作,不仅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而且语言优美,写法指导性强,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课文作为学生精读的材料,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即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课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课文思想内容。因此,这个阶段的朗读,我们最好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语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以此增强朗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总之,读是解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学中,我们要以读以径教语文,让学生在多读中获得语文教育。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各个阶段的教学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学得朗读方法,发展朗读能力的同时,还要习得语感、发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基宙,让学生在阅读中学语文[J].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2007年。
  [2]郑翠亭,语文,要让学生“读”起来[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
  [3]赵亚茹,让学生在感悟中学语文[J].甘肃教育,2015年。
  [4]孙和平,让学生多积累阅读的经历中学[J].语文教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