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者】 王燕平

【机构】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教学成绩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呢?……
  关键词:良师   益友   良师+益友
  静坐常思。
  回首当年,时常会有学生跑到身边发出“邀请”:“老师,放学后我想跟您说会儿话”;“老师,快考试了,我觉得特别紧张,考不好咋办”;“老师,我感冒了,想让您陪我去输液”;“老师,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呀?”……如此种种,数不胜数,面对此种种,我倍感荣幸。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任课教师,能得到学生如此信任、如此厚爱,不止感到荣幸,觉得还很自豪。
  正视现实。
  不知从何时起,身边簇拥的学生少了:找我聊天、谈心的少了;排解学习压力的少了;由于身体不舒服“诉苦”的少了;甚至连探讨问题的也少了。面对此种状况,我倍感失落。我觉得作为一名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竟不能得到学生的厚爱,不止感到失落,觉得还很失败。
  授课之余,我深深反思:出现如此的状况,原因何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终于悟出其中的“玄机”: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在教学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让学生们与我之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得师生关系有些疏远了。可见,作为老师,不只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得做学生的“益友”。
  “良师益友”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圣人也很重视良师、益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宝贵经验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所不同的是,圣人是把“良师”和“益友”分开的,而我们当代的老师则必须实现“良师”“益友”的合二为一,在作为学生“良师”的同时,作为学生的 “益友”。
  1、做学生的“良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良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教书”、“育人”,为此,“良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良师既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地对课本理论“侃侃而谈”,又善于把生活中的事例与课本理论结合,用浅显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用理论去解释事例,能把事例上升到理论,以更好认识和解决问题。
  良师既能用学科语言阐述本学科的内容,又善于旁征博引,用其它的学科知识来为本学科服务。例如,在透析时政热点“一带一路”时,我们在全面把握政治学科的内容外,还联系了历史知识:汉代的“丝绸之路”;联系了地理知识:地理区域及各区域在交通线建设,港口、铁路、公路的建设与发展等,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这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良师既能对课本知识有深刻理解,又善于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时,插播某一商场的售货视频,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刻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理论,也使得学生更渴望我们的课堂。
  良师既能自己站稳讲台,又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且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我们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人大代表,表述他们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职责,并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来具体操作。其中,学生们所说、所做都很好,但也出现了一个误区: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职权”混淆。我们及时点评,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并强化对此知识点的把握。在此,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在把握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能力,增强了信心。
  良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锻炼,更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使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我们会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甚至崇拜。“爱屋及乌”,学生们会由于偏爱我们而偏爱我们的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不在话下。
  2、做学生的“益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只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建立“同志式”的友谊,还要勇于做学生的“忠实倾听者”。
  坚持人格的平等。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中走出来,与学生“平起平坐”进行友好的交谈,谈生活、学习中的琐事,谈学生感兴趣的“八卦”,谈理想,谈人生,并适时以“朋友”身份给他们提出有益于他们发展的建议,从而使学生更愿意亲近你,更好的拉近心灵的距离。
  建立真正的友谊。我们要放下平时极力维护的所谓“自尊”,要和学生们建立“同志式”的友谊,要有“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默契,有与学生们共同咀嚼“失败的苦涩”的心理准备,甚至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江湖义气”。我们的做法必会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我必须努力,以自己的努力带给老师更多的荣耀,而决不能因为自己让老师“蒙羞”,并会为此更加努力。这样,师生之间更多的则应该是品尝成功的喜悦了。
  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了解别人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倾听。听学生说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听学生对某教师的偏颇之词,听学生对教学不满产生的牢骚,还要听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影响的家庭变故等。此刻,老师一定要勇于做学生“情感的垃圾桶”。因为学生在倾诉中,把“垃圾”倒掉了,会心情变好,学习轻松,效率提高;其次,老师在倾听中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可以与学生们建立真正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学生们会对我们偏爱、亲近、无所拘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由于亲近我们而喜欢我们所教的科目,喜欢我们上的课,这自然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老师,既要具备“良师”的素质,又要具有“益友”的行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做好“良师”,才能更好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做好“益友”,才能更好体现“良师”的“良”之所在。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