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差异教学模式分析

【作者】 朱梅梅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八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班就读的出现与提出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与普及的必然要求。普通的教育机构就近招收特殊学生入学,让其随班就读,这就大大满足了广大特殊学生想要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我国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
  关键词:特殊儿童 随班就读 差异教学模式
  随班就读符合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好地汲取知识,加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随班就读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要适合特殊学生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些接近特殊学生生活以及劳动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其能力的培养。比如,我班有一位特殊学生,平时不和其他同学交流,性格有些内向,但在学习上表现欲望很强,爱举手,可是站起来以后经常忘了自己要说什么,记忆力不是很好。我在为她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内容,扬长避短,从而提高其相关的文化水平。
  2.教师要适度地拟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特殊学生起点低以及基础差等特点来拟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并且拟定的目标要有层次,从而为其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教师为特殊学生拟定的学习目标不能过高,必须让他们有达到目标的信心,同时要对目标进行分解,递进发展,使特殊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上积少成多。
         3.对随班儿童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重其可操作性以及具有直观的形象,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首先,教师要多提问。在教学中,可通过多提问,强化特殊学生的听力,培养其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我班有位同学,因为疾病的困扰需要经常外出就医,见到人也很害羞。在课堂中,我会亲切地引导、关注她,给她多布置些简单的朗读课文,从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多实践。教师还应该让特殊学生多动手实践,以此培养其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做一些简易手工,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来整理书桌等等。再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直观教具来培养特殊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我班有一位双耳失聪的学生,聪明伶俐,我就经常制作一些图片供其观看学习,让她能从图片中学到知识。
  二、教师要努力为随班就读特殊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
        对特殊学生的成长来说,融入到一个洋溢着爱心的和谐的班集体是十分必要的。班集体的温暖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并且有助于特殊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多关爱他们,爱是可以改变一切的。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或者手势、暗示等等来体现对孩子的爱。
  三、教师应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进行赏识性教育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以表扬为主,多鼓励特殊学生。比如,在面对特殊学生时面带微笑,在他们学习时鼓励他们“你一定行的”等,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师应该降低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要降低教学要求,相应地减少难度。比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相应地减少特殊学生的知识量,使其能够在充足的时间内消化知识,这就有别于普通学生的汲取量。
        五、给随班就读学生设计适当的课外延伸
        由于特殊学生的生活能力较差,很难独立地学习以及生活,要想进步仅靠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来深化巩固特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课外延伸要求为随班就读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助学伙伴,同时让家长及时参与进来,共同辅助老师带领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随班教育符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随班模式的建立能够改进特殊学生的教育境遇以及提高其学业成就,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掘特殊学生的潜能,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云林 朱素芳 随班就读要因“特”施教[J].现代特殊教育,2017,(3)。
     [2]潘婷婷 让折翅的鸟儿重上蓝天——对“随班就读”教学的思考[J].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