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鉴赏古代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 唐艳阳
【机构】 乌市第20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提到:“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味。”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表现美讴歌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通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拓展到对美的事物的自觉鉴别与评价能力。
古代诗歌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最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古代诗歌中的美学因素,通过多元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进而获取感悟和把握审美情感的愉悦。
一、诵读诗歌,读出其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是配乐唱出来的,因此他有一种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审美属性,那就是他的音乐美。诵读古代诗歌,如何读出其音乐美呢?音乐美一般体现在对仗工整、平仄交替、押韵和谐、节奏合拍等几个方面。诵读诗歌首先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来说,四言诗二二节拍,五言诗二三节拍,七言诗四三节拍。其次要注意它的平仄,古代诗歌利用汉语声调的平仄交替来形成语言中抑扬顿挫之美,读起来韵味十足。
在朗读中还要注意读准重音、学会停连、把握语调。诗词朗读中有停顿、有连接、有语调变化,才能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当然诵读诗歌还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个性朗读和创读。
以李白《蜀道难》中的前两句为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表达李白的惊奇和赞美之情,诗人连用三个叹词来表达。我们在读这三个叹词时要用升调,把声音提高到最高处,最后一个叹词“嚱”延长。“危乎高哉”中“危”和“高”字重读。相对于前两句,后两句就要逐渐放低声调,要把那种“难”的心情表达出来,“于”字后拖长音,“道”字略作停顿处理。
诗歌是文字的音乐,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咏诗歌来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置身诗境,想象其画面美。
鉴赏古代诗歌,离不开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境界。品味意境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味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置身诗境,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贯通视觉、听觉和触觉,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激发审美共鸣,获得审美感受。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个“摇”字,让我们看到了月光与树影的白与黑、光与影。这黑白相生光影斑驳的江水荡起了那游子的情思,以景作结,情景交融。我们在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里想到了江畔哲思、游子之思、闺怨之情、诗人之感,这些情感融合在一起,洒落在江水中、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让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除此以外,诗的前八句依据题目写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这幅画面需要我们发挥想象,置身诗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获得审美感受。在教学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这八句美景。
三、品味多义,解读其含蓄美。
古代诗歌重视含蓄美,许多诗歌在含蓄凝炼的语言下面蕴藏了深意。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到:“文之英蕤,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文外重旨”就是含蓄美。对含蓄美的解读,我们需要把握诗歌的深层义、双关义、象征义,我们在教学时通过品味多义来解读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比如屈原忠心报国,洁身自好,虽屡遭放逐,却从未放弃,他的这种志向折射在《湘夫人》一文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但动荡不安的社会、腐朽的政权使得他壮志难酬,这种悲愤体现在《蜀相》中,还有阮籍李煜等等。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的探究诗意,解读其背后蕴藏的深意。
鉴赏古代诗歌不能就诗论诗,就语言看语言,许多诗歌语言背后有双关义、象征义。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的“风雨”和“晴”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和晴,也指人生中的风云变化,宦海沉浮等等。在屈原的《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看似奇怪的装束后面有着其象征意义,“芰荷”和“芙蓉”象征诗人的诗政治理想和洁身自好。鉴赏古代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注意解读诗歌的含蓄美。
四、尝试创作,表现和创造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中也提到“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和创造美”, 在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时,也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创作,表现和创造美。刚开始学生尝试创造,表现和创造美时,教师要以兴趣为主要激发点,先不作格律等方面要求,可以以流行古风的歌词作为兴趣激发点,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鉴赏歌词,然后尝试创作。
在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他们都有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心理,这种审美心理是伴随着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评价而不断的成熟。教学时如果只是为了应付高考,一味的大讲鉴赏步骤与方法,大做练习就失去了诗歌的美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诗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词,在尝试创作中鼓励学生多元评价交流。从鉴赏古代诗歌到学生自己创作古代诗歌,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表现美讴歌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通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拓展到对美的事物的自觉鉴别与评价能力。
古代诗歌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最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古代诗歌中的美学因素,通过多元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进而获取感悟和把握审美情感的愉悦。
一、诵读诗歌,读出其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是配乐唱出来的,因此他有一种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审美属性,那就是他的音乐美。诵读古代诗歌,如何读出其音乐美呢?音乐美一般体现在对仗工整、平仄交替、押韵和谐、节奏合拍等几个方面。诵读诗歌首先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来说,四言诗二二节拍,五言诗二三节拍,七言诗四三节拍。其次要注意它的平仄,古代诗歌利用汉语声调的平仄交替来形成语言中抑扬顿挫之美,读起来韵味十足。
在朗读中还要注意读准重音、学会停连、把握语调。诗词朗读中有停顿、有连接、有语调变化,才能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当然诵读诗歌还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个性朗读和创读。
以李白《蜀道难》中的前两句为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表达李白的惊奇和赞美之情,诗人连用三个叹词来表达。我们在读这三个叹词时要用升调,把声音提高到最高处,最后一个叹词“嚱”延长。“危乎高哉”中“危”和“高”字重读。相对于前两句,后两句就要逐渐放低声调,要把那种“难”的心情表达出来,“于”字后拖长音,“道”字略作停顿处理。
诗歌是文字的音乐,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咏诗歌来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置身诗境,想象其画面美。
鉴赏古代诗歌,离不开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境界。品味意境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味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置身诗境,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贯通视觉、听觉和触觉,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激发审美共鸣,获得审美感受。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个“摇”字,让我们看到了月光与树影的白与黑、光与影。这黑白相生光影斑驳的江水荡起了那游子的情思,以景作结,情景交融。我们在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里想到了江畔哲思、游子之思、闺怨之情、诗人之感,这些情感融合在一起,洒落在江水中、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让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除此以外,诗的前八句依据题目写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这幅画面需要我们发挥想象,置身诗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获得审美感受。在教学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这八句美景。
三、品味多义,解读其含蓄美。
古代诗歌重视含蓄美,许多诗歌在含蓄凝炼的语言下面蕴藏了深意。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到:“文之英蕤,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文外重旨”就是含蓄美。对含蓄美的解读,我们需要把握诗歌的深层义、双关义、象征义,我们在教学时通过品味多义来解读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比如屈原忠心报国,洁身自好,虽屡遭放逐,却从未放弃,他的这种志向折射在《湘夫人》一文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但动荡不安的社会、腐朽的政权使得他壮志难酬,这种悲愤体现在《蜀相》中,还有阮籍李煜等等。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的探究诗意,解读其背后蕴藏的深意。
鉴赏古代诗歌不能就诗论诗,就语言看语言,许多诗歌语言背后有双关义、象征义。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的“风雨”和“晴”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和晴,也指人生中的风云变化,宦海沉浮等等。在屈原的《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看似奇怪的装束后面有着其象征意义,“芰荷”和“芙蓉”象征诗人的诗政治理想和洁身自好。鉴赏古代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注意解读诗歌的含蓄美。
四、尝试创作,表现和创造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中也提到“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和创造美”, 在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时,也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创作,表现和创造美。刚开始学生尝试创造,表现和创造美时,教师要以兴趣为主要激发点,先不作格律等方面要求,可以以流行古风的歌词作为兴趣激发点,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鉴赏歌词,然后尝试创作。
在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他们都有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心理,这种审美心理是伴随着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评价而不断的成熟。教学时如果只是为了应付高考,一味的大讲鉴赏步骤与方法,大做练习就失去了诗歌的美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诗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词,在尝试创作中鼓励学生多元评价交流。从鉴赏古代诗歌到学生自己创作古代诗歌,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