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观乎标题,纲举目张——浅谈语文课文标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白 雪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文是中学语文学习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材料,它由语文课文标题和课文内容两部分组成。人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大多重视了课文内容,而对处于同样重要位置的语文课文标题,却没有得到 普遍的重视,甚至是被完全忽视,这实在是对这一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俗语说得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标题尤如文章的眼睛,眼睛乃心灵之窗,最容易令人“一见钟情”。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文章的标题。
  语文课文标题作为特殊语境下的言语片段,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通过对语文课文标题进行分析与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效率,为探索高效课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语文课文标题居于课文之首,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特有的特点。
  一般说来,文章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基调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几个方面。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显得尤其重要,从这一点看,准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也就成了阅读和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的突破口。那么,如何具体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深入文本研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标题的关键字词,培养阅读技巧。
  作者往往在拟标题时,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因此,一些文章的标题具有深刻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品的思想内涵。解读文章标题,尤其要咀嚼其中的关键词。这样看来,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不仅能很好地设计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李森祥的《台阶》,台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台阶的象征意义,我设计:父亲为什么要建造台阶?是怎样建台阶的?台阶建好后,父亲别的怎样了?
  作家萧乾的文章紧紧扣住深邃感人的思乡这一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以“枣核”为线索,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罕”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枣核》这一标题无疑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出发点,亦即标题的含义。
  二.巧借标题的层次安排,深解文章内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层次结构就是作者这种思路的显在形式。读者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就能真正理解文意。初中课本的一些选文的标题就体现了鲜明的层次。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标题首先为读者呈现的是两个生活场所。这也正好是行文两个部分,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在百草园里的生活,后半部分则是写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两部分和谐统一。鲁迅回忆了童年的甜美的快乐,表达了对自然的爱和知识的追求。据此,可以设计,从标题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从中你读到了一个童年时代的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前半部分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许多地方含有同情与怀念。这双重色彩,贬义色彩形诸文字,同情与怀念色彩则隐在叙事之中。透过文字我们不仅能认识阿长,还能体会到写作时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后半部分以《山海经》为中心,前有铺垫,后有延伸,中间更是写得激荡人心,反复咀嚼,能体会到阿长对童年的鲁迅的影响。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问,阿长是“我”家一个女佣,是一个怎样的人?《山海经》是一部神话经典,在小时候的“我”看来是怎样一本书?将女佣和经典并列在标题中,作者是怎样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三.把握标题象征意义,透彻理解主旨。
  法国文艺评论家阿·爱华德指出:“象征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满足我们描写现实的愿望,同时也满足我们超越现实界限的愿望。它给我们具体的东西,同时也给我们抽象的东西”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我们在分析标题的含义时就要紧扣其象征意义: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四.挖掘标题情感因素,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随之欢喜随之忧。
  1988年10月21日,聂华苓参加了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的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 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作者深情地写下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作者这个标题截取的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的绝笔——“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纸片上的留言,读来催人泪下。我设计,请你想象在诀别时对父母喊“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内心的感受怎样?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有同感?找出来,读一读。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我从标题切入,设计了这样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从标题中,你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 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潜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探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标题解析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轻轻地来了,思绪正悄悄地泛”的感觉。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教给学生什么,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用种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这样,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