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阅读教学
【作者】 拉巴次仁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措布西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抓好阅读教学;探析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阅读教学中,“导”是前提,“读”是途径,“悟”是关键。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容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得出来的。自悟,即自己用心去领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重视学生的质疑。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含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叙述,引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同情,即文中人为什么对如此黑暗社会的悲惨结局会出现“微笑、幸福、美丽”的字眼呢?这样,在精读后提出的质疑都较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字眼是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姑娘的无限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因而看似快乐的微笑与幸福,却浸透了多少辛酸的痛苦和泪水呀。这也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和抗争。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分别带有感情地反复读,老师朗读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的内容进入情境。
巧用教材,设境激情,朗读与情感双赢。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情感,并设想如何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课堂上才能显得灵动而有朝气。
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的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
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抓好阅读教学;探析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阅读教学中,“导”是前提,“读”是途径,“悟”是关键。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容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得出来的。自悟,即自己用心去领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重视学生的质疑。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含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叙述,引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同情,即文中人为什么对如此黑暗社会的悲惨结局会出现“微笑、幸福、美丽”的字眼呢?这样,在精读后提出的质疑都较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字眼是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姑娘的无限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因而看似快乐的微笑与幸福,却浸透了多少辛酸的痛苦和泪水呀。这也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和抗争。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分别带有感情地反复读,老师朗读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的内容进入情境。
巧用教材,设境激情,朗读与情感双赢。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情感,并设想如何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课堂上才能显得灵动而有朝气。
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的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
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