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我该怎么办?——幼儿自主游戏中有关问题解决的指导
【作者】 华焕兴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国信嘉园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一、背景分析:
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交往中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经常会遇到问题,例如:游戏中材料不够了,怎么办?
杯子里的水放几天会变少,它哪去了?
有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自己解决还是找教师帮忙?怎么解决更好?
……
这些"问题"是幼儿面临的困境,也是幼儿的学习内容。教师"我来帮助你"的做法,掐断了幼儿问题解决主动模式的启动,他们无需主动去解决问题,教师也无法发现幼儿真正的游戏水平,体察幼儿的真实意愿和需要也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在自主游戏中,幼儿遭遇的"困难",恰恰是其最有价值的学习增长点,教师应保护这个增长点,为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为此,笔者以幼儿解决"困难"为观察目标,录取大班幼儿的一次自主游戏,并通过视频对个别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二、案例呈现:
片段一:你帮我保管一下
穿西装的男孩(以下称A)拿着自己用吸铁石完成的一件玩具对旁边穿风衣的男孩(以下称B)说:"你帮我保管一下,你帮我保管一下。"B没有回应,A顿了一下,将玩具递到B前面,又连着说:"你帮我保管一下你帮我保管一下。"B侧身将玩具接了过来。同时A在说:"我要去……(此处没听清)……你别帮我弄坏了啊……",(说完嘴里还说了句什么,也没听清)B并没有说话,也没有看他。A说完,转身走了。
图1 "你帮我保管一下。"
片段中,A遇到的困难是"需要离开一会儿",他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找B帮忙",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B说'你帮我保管一下'"。从这里,可以看到A面临问题时直接用语言表达,并在对方没有明显信息反馈的情况下坚持(重复4次)使用自己的方法(只说没有动手拉),这反映他面临困难时是积极面对的,对自己的解决办法执行的比较坚定;对B的叮嘱说明A可能比较在意这个玩具,随后的小声嘟囔也暴露出他对此有些不放心,但是他交代完很干脆的转身就走了,说明他在解决问题时可能比较果断、爽快。
这里,A采取了我们常用的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①我要离开,玩具怎么办?(发现问题)
②不能让人拿走了。(分析问题)
③放这里?找人帮忙?(提出假设)
④放这里不行!(验证假设)
⑤找人帮忙。(得出结论)
总结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问题解决有几个关键词:积极、坚定、果断。
片段二: 干嘛干嘛
A右手拿着玩具,左手正尝试把吸在飞镖磁铁上的珠子推下来。绿衣男孩(以下称C)右手停下来,左手伸手去拿A右手玩具上的飞镖,扯了一下,A感觉到了,一边大声而快速的说:"干嘛干嘛!",一边用左手抓住被C捏住的飞镖。C松手继续低头玩,A也随之低头继续在洞里吸珠子。
图2 干嘛干嘛!
此片段中,A遇到的困难是"有人拿自己的玩具",他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制止+保护",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语言+行动",即"一边大声说'干嘛干嘛',一边用手去保护玩具"。从这里,可以看到A面临应激问题时,采用的语言制止法是成人常见的一种应激反应,说明A的方法可能是出于本能,也可能是社会化过程中一种习得性经验。A在制止住C的行为后,捏了一下飞镖,这既是保护的惯性,也是下意识的确认飞镖还在。这是种自发行为,可能跟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有关。确认后,A没有继续追究此事,既没跟教师打小报告,也没继续跟C理论,而是低头玩游戏。这可能是他在解决问题中拿得起放得下、不拖泥带水的一种风格,不大喜欢打小报告,也可能是大班幼儿高级情感(如道德感)发展水平并不高,因而A并未与C过多纠缠。
片段三: 你挡着我了
A右手拿着玩具,左手正尝试把珠子从洞里吸出来。C左手正按在孔洞上,右手拿吸铁石往洞里伸。A用左手把C的手拿起推开。
图3 你挡着我了
此片段中,A遇到的困难是"有人挡着我没法玩",他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动手",即"伸手把障碍挪开"。在这里,A直接行动,说明他遇到困难时选择直接面对,是积极态度的体现。随后采取的措施很干脆,反映其果断的一面。
此片段中,A与他人发生了冲突,面对冲突,A并未选择退让或回避,他的问题解决反映出这些特点:积极面对、干脆利落。可能他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也可能是他性格特点让做出这样的选择。
片段四: 怎么把它弄下来
场景1:A将吸住珠子的飞镖往嘴里以塞,咬下珠子,快速的吐了出来,接着继续用飞镖去吸珠子。
场景2:A捏住飞镖,抖动手腕,将吸附在飞镖头上的小铁条和珠子转了起来。抖了一会,A加快了转速,珠子和铁条被甩了下来。
场景3:A拿着飞镖在桌子上敲,连续敲了几下,飞镖头上吸附的珠子被敲了下来。
场景4:A拿着吸附着珠子的飞镖甩了两下,没甩掉珠子。接着,他将飞镖头放在盒子边缘刮蹭,刮了几下,珠子被刮了下来。
景5:A用左手拇指和食指配合虎口将飞镖上端夹住,飞镖下端斜靠在桌上,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朝吸在飞镖头的珠子不断的做推的动作,连续几次,将珠子从飞镖头上推了下来。
图4 怎么把它弄下来(1)
图5 怎么把它弄下来系列(2)
场景中,A面临的困难是"怎么把珠子弄下来"。A为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嘴咬"、"手指推"、"手甩"、"盒子刮"和"桌上敲"5种方式。这5种方式里,用嘴咬无疑是解决的最快、最好的,但他只使用了一次,在后来他曾试图再用但放弃。这说明A不大接受这个办法,反映他可能已形成不用嘴咬玩具的观念。除此以外,他还借助其他工具(如盒子、桌子)来解决问题,这说明A会动脑筋,感尝试不同的玩法。其中,"桌上敲"的效果远不如"盒子刮"和"手指推",带有比较明显的经验迁移痕迹,应该是从它处学来的经验。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采用最便利的方式--左右手同时操作,是因为他右手一直拿着之前的玩具,这也印证了他对这个玩具十分的在意。说明他在面临困难时,有自己的取舍,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在解决"怎么把它弄下来"的问题情境中,A展示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状态,既有自己的思考,也有经验的迁移,既有解决问题的执着,也有面临问题时的取舍。
三、指导策略:
整个视频教师并未出现,更未介入游戏。笔者认为,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是否介入、如何进行游戏指导需视实际情形而定。但无论任何情形,教师都需能回答这几个问题:
他(她/他们)需要我帮助吗?
我该帮什么?帮到什么程度?
我该什么时候帮?
我该用什么形式帮?
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游戏,指导则是根据幼儿的内在需要而开展的。每个游戏各不相同,每个幼儿的需要也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对自主游戏采用何种指导和对指导时机的把握都因具体情况有所区别。在本视频的游戏中,教师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对不同时间段的游戏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式。
1.游戏前--材料控制法
教师观察目标是解决"问题",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对材料加以控制,如缩减吸铁石、操作盒、钢球和铁条的种类和数量,制造"困难",从而发现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意志品质、独立性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尝试从幼儿年龄阶段特点和个体社会化方面探寻其社会学意义。A与C的冲突尽管短暂,也正是材料引发的。在运用时应注意:(1)材料需保证游戏能顺利开展;(2)易引发"困难"情境的关键材料需保留,如操作盒;(3)"困难"情境不仅指材料难度,也指资源分配。
2.游戏中--静观细察法
幼儿的内在需要是通过语言及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游戏中仔细观察和思考,以发现幼儿的真实意愿与需要。如,视频中A为数不多的语言"你帮我保管一下好吗"、"干嘛干嘛",都反映了A的关键情感或意愿。在运用时应注意:(1)围绕目标仔细观察记录幼儿的一言一行,包括表情、语音和神态等;(2)当幼儿发出求助信号、游戏无法顺利开展或出现冲突时,停用此法。(本视频未出现此类情况)
3.游戏后--反思调整法
面对幼儿,教师以尊重的态度理解他们的特点及行为,发掘其行为背后蕴藏的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经验迁移与个性体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着眼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助推幼儿的多元发展,为幼儿融入社会做好各种准备。A在游戏中出现"用嘴咬"、"用手甩"的方式把珠子从飞镖上弄下来,这在成人看来是有问题的,一个是不卫生,一个是会伤人。但这其实是A用他处习得的经验迁移到这里来解决问题,既说明他懂得思考,也说明他会举一反三。在运用时注意:(1)反思的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思考是否贴合幼儿的内在需要;(2)调整的是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行为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