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探析
【作者】 丁 珍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更看中的是考试、分数,与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人文性都相差甚远。其实,除了考试、分数,除了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培养,我们还应该看到每一类文章的审美价值,把审美贯穿到课堂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课文
一、诗歌的审美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样式,流传至今,有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格律诗、散体诗等之分。它有其一系列的审美特征,如和谐悠扬的音韵美,强烈真挚的情感美、凝练含蓄的语言美、幽远深邃的意境美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审美的切入点。拿意境来说,不管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注重意象及营造的意境。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代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通过简单的意象的罗列,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意境,从而抒发了飘零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诗歌也同样如此。戴望舒的《雨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丁香姑娘、篱墙就营造出迷离缥缈的超然意境,借此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内心的迷惘。
二、散文的审美
长期以来,人们对散文审美特性的认识一直遵循着这一审美传统,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散文的个性特征。每一篇散文中都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即所谓的文如其人,千人千面,散文里充满着浓郁的“自叙传色彩”。2.广博的题材。散文的题材范围广博,大如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小到地方风习,山水湖光,街头景色,以及往事漫忆,感想抒怀,读书心得,均可入题,“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鲁迅也说:散文的“体裁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3.娓语漫谈式的随意自由抒写。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就如同面对家人,随随便便,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4.幽默谐趣艺术。这也是散文重要的一种笔调。在散文中夹以幽默、谐趣的笔调,就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使散文作品脱离板滞,格外生色,特别引人注目。也有人把散文的审美特征概括为“真”“情”“趣”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最可贵的灵魂,乃是率真与洒脱。恍如天地间的赤子,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一回瞬,皆出随意,一言以蔽之,即个性的充分展现,在其自身,也自有一份天然的美感与神韵。
三、古文的审美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它熔铸了这个民族的精魂,积淀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价值,文言文中的美学特质包含情感美、人格美、意境美、哲思美、语言美、形式美等。李密的《陈情表》紧紧围绕着“情”和“孝”两个字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婉转地向晋武帝提出要终养祖母而不能奉诏。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刻骨铭心的孝情,感人至深。体悟《陈情表》中宁可舍弃高官厚禄也要照顾祖母颐养天年的赤子之心。王羲之的《兰亭阁序》中“死生亦大矣”,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和身边的美好事物,而生命的价值则体现在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辞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整篇作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韵律之美。
四、小说的审美
(一)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首先,小说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语言的巨大能量赋予了小说以无微不至的摹仿本领。无论是短篇小说对生活横断面的展示还是中长篇小说对长时段、大空间历史风云的重现,其描摩现实的逼真细腻和广阔无边都是其他摹仿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所谓“叙事”,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上显示着小说的特性。第一,作为名词,亦即叙事之“事”,指叙述的对象——故事。第二,作为动词,亦即叙事之“叙”,指的是“叙述”行为本身。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故事是事件的原貌,情节是故事被讲述的结果。读者从小说中看到的是情节,但通过情节又可以还原故事的原貌。在从故事到情节的转变亦即“情节化”的过程中,作家采取一系列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美学目的。这些手法有事件顺序的重组,视角的选择,概述与场景的交错,叙事速度的调节,重复、悬念等技巧的运用,抒情议论的穿插等等。“情节化”的改造彰显、淡化、转移故事的原有意义或赋予故事新的意义。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经验”和“符号”的两重性。它既描写活生生的、具体的个别的现实,又超越了个别,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普遍认识。
(二)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人公,也是小说世界的主人公。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法国“新小说”派曾以“静物写生”的方式写小说,将人从小说中驱逐出去,这不过是个极端的试验,况且,“新小说”也仍是关于人的:它是被高度物化的现代人处境的隐喻。至于有些动物小说,更是把人格“拟物化”的寓言。可以说,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家的重要任务。小说拥有着最丰富的人物塑造手段: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既可静态地描画,也可在激烈斗争中展现;既可正面呈示,又可侧面点染。除了直观性不足外,小说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同是刻画人物的戏剧和影视。
参考文献:
[1]杨守森.文学:审什么“美”?[J].文史哲,2008,04:22-34.
[2]安正雨.“美”是文学的什么?[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09:23-24.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课文
一、诗歌的审美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样式,流传至今,有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格律诗、散体诗等之分。它有其一系列的审美特征,如和谐悠扬的音韵美,强烈真挚的情感美、凝练含蓄的语言美、幽远深邃的意境美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审美的切入点。拿意境来说,不管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注重意象及营造的意境。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代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通过简单的意象的罗列,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意境,从而抒发了飘零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诗歌也同样如此。戴望舒的《雨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丁香姑娘、篱墙就营造出迷离缥缈的超然意境,借此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内心的迷惘。
二、散文的审美
长期以来,人们对散文审美特性的认识一直遵循着这一审美传统,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散文的个性特征。每一篇散文中都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即所谓的文如其人,千人千面,散文里充满着浓郁的“自叙传色彩”。2.广博的题材。散文的题材范围广博,大如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小到地方风习,山水湖光,街头景色,以及往事漫忆,感想抒怀,读书心得,均可入题,“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鲁迅也说:散文的“体裁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3.娓语漫谈式的随意自由抒写。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就如同面对家人,随随便便,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4.幽默谐趣艺术。这也是散文重要的一种笔调。在散文中夹以幽默、谐趣的笔调,就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使散文作品脱离板滞,格外生色,特别引人注目。也有人把散文的审美特征概括为“真”“情”“趣”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最可贵的灵魂,乃是率真与洒脱。恍如天地间的赤子,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一回瞬,皆出随意,一言以蔽之,即个性的充分展现,在其自身,也自有一份天然的美感与神韵。
三、古文的审美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它熔铸了这个民族的精魂,积淀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价值,文言文中的美学特质包含情感美、人格美、意境美、哲思美、语言美、形式美等。李密的《陈情表》紧紧围绕着“情”和“孝”两个字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婉转地向晋武帝提出要终养祖母而不能奉诏。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刻骨铭心的孝情,感人至深。体悟《陈情表》中宁可舍弃高官厚禄也要照顾祖母颐养天年的赤子之心。王羲之的《兰亭阁序》中“死生亦大矣”,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和身边的美好事物,而生命的价值则体现在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辞优美,节奏鲜明,形象生动,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整篇作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韵律之美。
四、小说的审美
(一)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首先,小说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语言的巨大能量赋予了小说以无微不至的摹仿本领。无论是短篇小说对生活横断面的展示还是中长篇小说对长时段、大空间历史风云的重现,其描摩现实的逼真细腻和广阔无边都是其他摹仿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所谓“叙事”,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上显示着小说的特性。第一,作为名词,亦即叙事之“事”,指叙述的对象——故事。第二,作为动词,亦即叙事之“叙”,指的是“叙述”行为本身。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故事是事件的原貌,情节是故事被讲述的结果。读者从小说中看到的是情节,但通过情节又可以还原故事的原貌。在从故事到情节的转变亦即“情节化”的过程中,作家采取一系列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美学目的。这些手法有事件顺序的重组,视角的选择,概述与场景的交错,叙事速度的调节,重复、悬念等技巧的运用,抒情议论的穿插等等。“情节化”的改造彰显、淡化、转移故事的原有意义或赋予故事新的意义。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经验”和“符号”的两重性。它既描写活生生的、具体的个别的现实,又超越了个别,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普遍认识。
(二)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人公,也是小说世界的主人公。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法国“新小说”派曾以“静物写生”的方式写小说,将人从小说中驱逐出去,这不过是个极端的试验,况且,“新小说”也仍是关于人的:它是被高度物化的现代人处境的隐喻。至于有些动物小说,更是把人格“拟物化”的寓言。可以说,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家的重要任务。小说拥有着最丰富的人物塑造手段: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既可静态地描画,也可在激烈斗争中展现;既可正面呈示,又可侧面点染。除了直观性不足外,小说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同是刻画人物的戏剧和影视。
参考文献:
[1]杨守森.文学:审什么“美”?[J].文史哲,2008,04:22-34.
[2]安正雨.“美”是文学的什么?[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