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的创新性学习
【作者】 王 凤
【机构】 和硕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要搞创新教育,就要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由于缺乏机会,创新行为便受到限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将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至此,教师没有草草收兵,而是让学生再想一想:还能拼成已学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动脑、操作,又创造性地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共得到4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情境。多想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
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性学习,要善于选择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我们在大胆改革数学教材的同时,积极推行“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采取“五让”教学策略,收到了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可喜效果。
1、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造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宽松氛围,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的活动情趣,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2、让讨论科学合理富有成效
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小组讨论,要选准讨论时机,精心设计“讨论点”,要把小组讨论与个人独立思考、组织交流有机结合起来;要在操作、尝试、探究的基础上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探究;要提高讨论的真实性,杜绝“假讨论”;要善于总结与运用讨论策略,加强对学生讨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讨论;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学生的讨论能力,保证讨论效果;要使讨论成为“创新学习”的一个“亮点”,发挥出讨论的重要作用。
3、让体验伴随学生走向成功
有人说:“探究重在过程,体验重在结果。”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学生在自由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时而好奇,时而有所发现,时而困惑,时而思路顿开,时而苦思冥想,时而情不自禁,时而成功喜悦,时而否定现状.可以说,每时每刻,学生都在体验着学习的苦与乐,体验着个体存在的价值,体验着一次次成功带来的欢乐,而这一次体验又激励着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体验伴随学生走向成功,成功地体验又是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情感体验,让体验伴随学生走向成功。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坚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越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要搞创新教育,就要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由于缺乏机会,创新行为便受到限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将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至此,教师没有草草收兵,而是让学生再想一想:还能拼成已学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动脑、操作,又创造性地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共得到4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情境。多想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
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性学习,要善于选择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我们在大胆改革数学教材的同时,积极推行“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采取“五让”教学策略,收到了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可喜效果。
1、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造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宽松氛围,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的活动情趣,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2、让讨论科学合理富有成效
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小组讨论,要选准讨论时机,精心设计“讨论点”,要把小组讨论与个人独立思考、组织交流有机结合起来;要在操作、尝试、探究的基础上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探究;要提高讨论的真实性,杜绝“假讨论”;要善于总结与运用讨论策略,加强对学生讨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讨论;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学生的讨论能力,保证讨论效果;要使讨论成为“创新学习”的一个“亮点”,发挥出讨论的重要作用。
3、让体验伴随学生走向成功
有人说:“探究重在过程,体验重在结果。”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学生在自由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时而好奇,时而有所发现,时而困惑,时而思路顿开,时而苦思冥想,时而情不自禁,时而成功喜悦,时而否定现状.可以说,每时每刻,学生都在体验着学习的苦与乐,体验着个体存在的价值,体验着一次次成功带来的欢乐,而这一次体验又激励着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体验伴随学生走向成功,成功地体验又是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情感体验,让体验伴随学生走向成功。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坚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越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