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深刻理解新课标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 代春菊

【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群力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标明确规定,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领悟标准的深刻内涵,才能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  新课标  理解  有效教学  实施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是国家对生物教学要求的体现,是引领初中生物教学的依据。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掌握其主旨,把其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我们才能在转变观念,重新践行角色作用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关于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明确规定,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它是农、林、牧、副、鱼、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学科的基础。
  根据这一性质,要求在新课程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的过程,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1、生物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2、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3、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重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帮助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一是树立新的教师观;二是树立新的课程观;三是树立新的教材观;四是树立新的学生观;五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六是树立新的课堂观;七是树立新的方法观;八是树立新的学习观。
  三、深刻理解新课标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根据这一设计思路,结合学生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需要三个方面,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划分为10个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的生活。每个一级主题一般有若干个二级主题,总共是32个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由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总共是114个具体内容标准。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上述三个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安排了上述一个主题:5、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安排了上述三个主题: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10、健康的生活。八年级下册安排了上述三个主题:3、生物与环境。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
  在教学中,我们要清楚每册教材中设计的主题,从知识体系上,从培养学生能力上将看似不连贯的10大主题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整体。
  四、深刻理解新课标“三维目标”及具体内容标准
  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标准》据此又具体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是掌握上述10大主题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以掌握作为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为主。
  能力目标: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即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和利用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一般来说是隐性的,它的达成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主要表现在: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爱父母、热爱师长、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等。
  三维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下转第40页)(上接第14页)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首先,在教学预设中进行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前应确立具有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学理念,考虑学生的喜好、兴趣、热情、动机、体验、态度,还有已有知识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实施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行动策略。
  其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的、技能的目标,我们可以用讲授的方法传授,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训练,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只有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
  最后,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提升,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经常自觉地反思、回顾自己的教学事件,寻找“更好的途径”,听取同伴的意见,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依据”,“应该如何做”。
  五、深刻理解新课标中科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的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新课标明确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及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要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自评与互评,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差异性评价,俗话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对于有差异的学生,评价应更具针对性,而不应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评价学生,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领悟其深刻内涵,方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参考资料为书)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参考资料为书)
  [3]《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参考资料为书)
  [4]《生物学教学》杂志,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参考资料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