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 晨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梁板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技作用于语文课堂,无疑是帮助我们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实现语文高效育人的重要工具。其不仅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起到提效增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运用 提效增质
随着新课标践行的有效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新课标的实施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日常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效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在其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故而被教师广泛地用于各个学科教学。而把情境与多媒体整合到一起,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我们常用方式,使之在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效果中。这样的视频资源,需要我们在网上去找当时的实况录像。在上课时,我就把这段录像播放出来,同时配上原文朗读。视频看完,我看见几个学生落泪了,其他学生表情也变得严肃了。接着学这篇文章,同学们更动情了。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师的语言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到:“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而我们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师。在以学彰教的今天,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双边活动才能有效达成。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将云中山的恶劣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红军是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雪覆盖的云中山进行艰难的跋涉……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使这种热情延续下去,使它变成一种自觉探究学习行为,我们又可以将军需处长牺牲的壮烈场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启发学生思考:“一位负责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雪地之中呢 ?”“为什么称他为晶莹的丰碑呢? ”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视频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进而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高贵品质。这种学习绝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探究行为。
三、优化教学过程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有较强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的强大功能,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效果。实践中,我们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使抽象的文本知识形象化,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平面的模型立体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除上述作用外,还有就是形象直观功能,化抽象为具体,以此来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学生成绩反馈来看,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不但没有完全发挥,甚至出现了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降低教学效果的现象。这没有起到优化作用。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但不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语文教材的许多课例,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构思的巧妙、写法的独特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就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都为表现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时,为了体会作者与词的准确性,在理解“横卧”和“横贯”两词时,我采用的是画面比较法,首先多媒体视频定格,展示钱塘江的全景,让学生体会此时的钱塘江处于静止的状态。然后,再出现潮来时微波逐渐拉长、变粗、横穿整个江面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横贯”是潮来时江面在发生变化。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样授之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最快捷的工具,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其效果一定是其他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不能过分依赖,替代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就不对了,更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看电影的放映课。有效的使用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曾春东,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5年。
[2]辜钟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年。
[3]陈立耿,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读写算,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运用 提效增质
随着新课标践行的有效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新课标的实施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日常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效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在其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故而被教师广泛地用于各个学科教学。而把情境与多媒体整合到一起,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是我们常用方式,使之在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再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效果中。这样的视频资源,需要我们在网上去找当时的实况录像。在上课时,我就把这段录像播放出来,同时配上原文朗读。视频看完,我看见几个学生落泪了,其他学生表情也变得严肃了。接着学这篇文章,同学们更动情了。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师的语言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到:“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而我们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师。在以学彰教的今天,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双边活动才能有效达成。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将云中山的恶劣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红军是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雪覆盖的云中山进行艰难的跋涉……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使这种热情延续下去,使它变成一种自觉探究学习行为,我们又可以将军需处长牺牲的壮烈场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启发学生思考:“一位负责发放棉衣的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雪地之中呢 ?”“为什么称他为晶莹的丰碑呢? ”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视频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进而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高贵品质。这种学习绝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探究行为。
三、优化教学过程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有较强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的强大功能,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效果。实践中,我们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使抽象的文本知识形象化,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平面的模型立体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除上述作用外,还有就是形象直观功能,化抽象为具体,以此来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学生成绩反馈来看,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不但没有完全发挥,甚至出现了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降低教学效果的现象。这没有起到优化作用。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但不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语文教材的许多课例,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构思的巧妙、写法的独特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就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都为表现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时,为了体会作者与词的准确性,在理解“横卧”和“横贯”两词时,我采用的是画面比较法,首先多媒体视频定格,展示钱塘江的全景,让学生体会此时的钱塘江处于静止的状态。然后,再出现潮来时微波逐渐拉长、变粗、横穿整个江面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横贯”是潮来时江面在发生变化。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样授之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着重要作用,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最快捷的工具,只要我们科学设计,合理运用,其效果一定是其他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不能过分依赖,替代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就不对了,更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看电影的放映课。有效的使用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曾春东,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5年。
[2]辜钟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年。
[3]陈立耿,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读写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