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语文读本的高效运用浅探
【作者】 杨运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领到新课本时,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问题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语文读本》
其实方法并不难。如果教师自己在意识上对读本充分重视,然后想方设法提高《语文读本》的利用率,那么读本被学生当作经典来读应该是指日可待的。笔者认为,做到两个联系,抓好四项活动,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一、两个联系
第一、把考试尤其是高考和读本联系起来
如某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读本中的某些事例就可作为这篇作文的题材。比如《与陈伯之书》里有这么两句话:“朱鲔(wěi)喋血于友于,张绣剚(zì,“刺”义)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虽然朱鲔曾经刺杀过汉光武帝,但汉光武帝却不计前嫌而重用他,所以汉光武帝能中兴汉室;虽然张绣曾杀死了曹操的爱子,然而曹操却能像旧友一样对待他,所以他能一统北方。无独有偶,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中有一个选题“留一点空白”,读本第五册课文《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同样可以为它提供充分的论据。这篇文章例举了宋代画院为画家们出的两次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和“深山藏古寺”,两篇中头彩的作品都是巧妙的运用了“留一点空白”的技巧。老师可引导学生把读本中的这些例子用到写作中,活生生的例子无疑会使学生对读本的兴趣大增。
第二、把必修课本与读本联系起来
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地联想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例如教到第三册第一单元时便可与读本“诗骚流韵”“汉魏诗歌”相配合,第二单元可与“唐宋诗词”相对应。那么,具体怎么联系呢?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利用读本巧设导语
“老舍有篇还未写完的著作《正红旗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冷静地审视了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我们读本节选课文中,老舍就讲到了一个细节,他写自己的母亲为了参加各种应酬,节省全家人的口粮,以省得一点钱来租好看体面的衣服。他说,在旗人看来,面子比生命更重要。‘有钱的总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话深刻地概括了旗人的生活态度。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茶馆》这篇课文中,就有一个没落的旗人贵族的代表,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他是谁呢?”这是我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时插入的一段导语,学生很感兴趣,不但很快理解了松二爷宁可饿死也不要让鸟挨饿的反常举动,同时也有意识的去读《正红旗下》这部小说。所以,利用读本做导语导入课文的做法是很值得尝试的。
2、利用读本巧做比较
第四册必修课本中有篇《守财奴》,而第四册读本中有《泼留希金》、《严监生与严贡生》、《悭吝人》节选。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文学画廊中鼎鼎有名的吝啬鬼形象,讲授时,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和学生一同感受吝啬的种种表现。葛朗台面对黄金包装的梳妆盒,纵身一跃的动作,使人惊叹;泼留希金时刻处于戒备状态,担心别人来抢他金子的心理,让人同情;严监生临死看着灯草总不断气的场面,惹人发笑;阿巴公让裤子屁股处破洞的仆人背墙而站的语言,更令人捧腹。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给学生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欣赏幽默的同时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可谓寓教于乐,一举双得。
3、利用读本拓展延伸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阅读还只是浅层次的鉴赏,如果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则可以让他们学写文学小评。而语文读本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以第五册为例。
第五单元讲完后,就可结合语文读本中《诗歌的欣赏》单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这一单元有三篇课文,《读诗歌欣赏的准备》、《〈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三位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读者该如何去鉴赏古诗,有理论,有事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学生是能够看懂的。这时,教师布置一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文章所说的方法,谈谈自己对某一首古诗的理解。
再举一例,《阿Q正传》讲完后别马上丢开,翻开配套读本,有一个《名家论“阿Q”》专题。让学生仔细去研读,读完谈感受,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之后,布置写作题目:我也论“阿Q”。
这种教法,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他们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各位老师不妨一试。
综上所述,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把读本内容与考试链接起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学生的思维被拓宽,知识视野愈加开阔,自然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看读本,去思考去联系某些问题,那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二、四项活动
在学习读本的过程中,我们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读本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老师以百倍的热情充分挖掘读本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读本,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供选择的活动有:
1、推荐精彩文段。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即为什么推荐)两个环节构成。因为不需要展开,所以一堂课的容量非常大,学生在寻找、勾画、朗读、倾听、点评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默写警句名言。一本书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说到底,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积累的过程。
3、张贴文章排行榜。由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最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公布,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来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以便更好地指导阅读。
4、常写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这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实效的一项。埋首读本,沉浸其中,一定会流淌出一些有思有感有情的好句好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读书笔记。
总之,对于读本利用,思想重视是前提,它保证了阅读时间;教师指导是关键,它促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检查是手段,它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肯定和运用,并使整个阅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各个落实,才能保证《语文读本》效益的最大化。
其实方法并不难。如果教师自己在意识上对读本充分重视,然后想方设法提高《语文读本》的利用率,那么读本被学生当作经典来读应该是指日可待的。笔者认为,做到两个联系,抓好四项活动,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一、两个联系
第一、把考试尤其是高考和读本联系起来
如某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读本中的某些事例就可作为这篇作文的题材。比如《与陈伯之书》里有这么两句话:“朱鲔(wěi)喋血于友于,张绣剚(zì,“刺”义)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虽然朱鲔曾经刺杀过汉光武帝,但汉光武帝却不计前嫌而重用他,所以汉光武帝能中兴汉室;虽然张绣曾杀死了曹操的爱子,然而曹操却能像旧友一样对待他,所以他能一统北方。无独有偶,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中有一个选题“留一点空白”,读本第五册课文《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同样可以为它提供充分的论据。这篇文章例举了宋代画院为画家们出的两次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和“深山藏古寺”,两篇中头彩的作品都是巧妙的运用了“留一点空白”的技巧。老师可引导学生把读本中的这些例子用到写作中,活生生的例子无疑会使学生对读本的兴趣大增。
第二、把必修课本与读本联系起来
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在不自觉的渗透中,学生会在脑海中把所学知识归纳成一个个的小体系,遇到某个问题就会迅速地联想到类似的问题。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把读本与课本联系,对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大有裨益。例如教到第三册第一单元时便可与读本“诗骚流韵”“汉魏诗歌”相配合,第二单元可与“唐宋诗词”相对应。那么,具体怎么联系呢?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利用读本巧设导语
“老舍有篇还未写完的著作《正红旗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冷静地审视了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我们读本节选课文中,老舍就讲到了一个细节,他写自己的母亲为了参加各种应酬,节省全家人的口粮,以省得一点钱来租好看体面的衣服。他说,在旗人看来,面子比生命更重要。‘有钱的总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话深刻地概括了旗人的生活态度。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茶馆》这篇课文中,就有一个没落的旗人贵族的代表,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他是谁呢?”这是我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时插入的一段导语,学生很感兴趣,不但很快理解了松二爷宁可饿死也不要让鸟挨饿的反常举动,同时也有意识的去读《正红旗下》这部小说。所以,利用读本做导语导入课文的做法是很值得尝试的。
2、利用读本巧做比较
第四册必修课本中有篇《守财奴》,而第四册读本中有《泼留希金》、《严监生与严贡生》、《悭吝人》节选。这几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文学画廊中鼎鼎有名的吝啬鬼形象,讲授时,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和学生一同感受吝啬的种种表现。葛朗台面对黄金包装的梳妆盒,纵身一跃的动作,使人惊叹;泼留希金时刻处于戒备状态,担心别人来抢他金子的心理,让人同情;严监生临死看着灯草总不断气的场面,惹人发笑;阿巴公让裤子屁股处破洞的仆人背墙而站的语言,更令人捧腹。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给学生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加以比较,让学生在欣赏幽默的同时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可谓寓教于乐,一举双得。
3、利用读本拓展延伸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阅读还只是浅层次的鉴赏,如果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则可以让他们学写文学小评。而语文读本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以第五册为例。
第五单元讲完后,就可结合语文读本中《诗歌的欣赏》单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这一单元有三篇课文,《读诗歌欣赏的准备》、《〈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三位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读者该如何去鉴赏古诗,有理论,有事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学生是能够看懂的。这时,教师布置一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文章所说的方法,谈谈自己对某一首古诗的理解。
再举一例,《阿Q正传》讲完后别马上丢开,翻开配套读本,有一个《名家论“阿Q”》专题。让学生仔细去研读,读完谈感受,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之后,布置写作题目:我也论“阿Q”。
这种教法,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他们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各位老师不妨一试。
综上所述,教师如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把读本内容与考试链接起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学生的思维被拓宽,知识视野愈加开阔,自然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看读本,去思考去联系某些问题,那我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二、四项活动
在学习读本的过程中,我们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读本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老师以百倍的热情充分挖掘读本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读本,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供选择的活动有:
1、推荐精彩文段。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即为什么推荐)两个环节构成。因为不需要展开,所以一堂课的容量非常大,学生在寻找、勾画、朗读、倾听、点评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默写警句名言。一本书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说到底,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积累的过程。
3、张贴文章排行榜。由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最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公布,一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来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以便更好地指导阅读。
4、常写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这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实效的一项。埋首读本,沉浸其中,一定会流淌出一些有思有感有情的好句好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读书笔记。
总之,对于读本利用,思想重视是前提,它保证了阅读时间;教师指导是关键,它促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检查是手段,它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肯定和运用,并使整个阅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各个落实,才能保证《语文读本》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