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低年级语文作业布置的几点思考
【作者】 徐 丹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布置的作业再少,也总有学生没有完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机械的抄抄写写,而这样的作业非常乏味,根本就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作业的布置及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才能让孩子们自主写作业,乐于写作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布置作业,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少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有效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乐趣,从而设计出富有趣味的语文作业。只有快乐的作业才是最有效的作业。要让孩子们觉得做作业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他们才会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怎样才能布置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作业呢?
其实教材在编排处理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我们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构建新知识体系。这样儿童学有兴趣,求知欲会更强。
趣味型作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布置:
1.横向联系。新课标要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儿童特点,我设计了一些趣味作业。如学完 《找春天》这一课文后,我在教室四角挂上邮筒,邮筒上分别写上“ 风、雨、雷、电”,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课后搜集些与“ 风、雨、雷、电”相关的词语、句子或短文,然后投放到相应的筒中。以小组为单位,比比谁投的“信”最多。孩子们认真、兴奋,课后积极查找,团队精神尤为感人。另外,低年级课本里童话和寓言比较多,所以我常会布置一些活动作业,让同学分角色来表演。这样孩子既能很好的体会其中的意思,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纵向联系。针对教材或某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自己领会新知,自己巩固旧知。如人教版“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是关于“氵、艹、火”与“包”分别组成的字的音、形、义的区分。教完后,我让学生编创这三种偏旁所表示意义的儿歌。有的编出了“鱼儿在水中吐泡泡”,有的编出了“有火就是炮”……学生们很快分清了它们各自的意思。然后,我又在教室墙壁上分别挂上“炮、跑、抱、苞、泡”等“字插”,设计了“字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找出能与这些字组合连词的文字。孩子们对这类的“游戏”特别有兴趣,人人踊跃“参赛”,争先恐后,乐此不疲,谁也没想到这是在做作业。对学生来讲,抄写生字词的这种旧作业是十分枯燥无趣的。那么如何来使这种类型的作业充满新意,并且让它更好的发挥作业的几项功能呢?可以把它变为“创新生字表”:按照结构的不同重新抄写,把相同部首的字写在一起。把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单一结构的字分别罗列在一起;把容易写错的字用红色的笔描一遍。编写生字表比抄写生字更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
二、注意深挖教材 ,布置延伸性作业
教材只是把学生引向人类文化宝库的通道。教师则是为他们指明前进道路的向导。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教材做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实现这种延伸,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使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布置延伸性作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1.课前多搜集。周围事物中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以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布置与所学知识有关联的作业,可使思维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促使学龄初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补充阅读》与教材配合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2.课中多运用。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儿童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造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了《夸家乡》的口语交际课, 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布置实践性作业
儿童的可塑性很大。通过实践,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儿童情、智、知、能获得同步主动发展。对此,我们要经常性的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对生活的认知和体悟。
1.学会模仿。许多教材中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活趣味的图画。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让儿童担当向往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令孩子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教学《酸的和甜的》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编写课本剧演一演。
2.学会操作。为了体现所学知识、所悟道理的可操作性,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儿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操作体验和能力,其效果可谓“百闻不如一做”。
3.学会想象。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都是开发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教学完《窗前的气球》一课,我就让孩子们自己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可以代表同学们去问候科利亚,这样就让孩子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敢于创新。
形式多样而又具有创新性语文作业,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兴奋之余学生往往会因兴之所至,产生超越“阻碍”的力量。这种力量恰是我们在教学中最为期待的。《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让学生通过完成布置的作业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能不亦乐乎,从而产生这种超越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下一番功夫。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
2、《小学语文读本》
3、《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4、《本色课堂》
一、 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有效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乐趣,从而设计出富有趣味的语文作业。只有快乐的作业才是最有效的作业。要让孩子们觉得做作业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他们才会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怎样才能布置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作业呢?
其实教材在编排处理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我们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构建新知识体系。这样儿童学有兴趣,求知欲会更强。
趣味型作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布置:
1.横向联系。新课标要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儿童特点,我设计了一些趣味作业。如学完 《找春天》这一课文后,我在教室四角挂上邮筒,邮筒上分别写上“ 风、雨、雷、电”,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课后搜集些与“ 风、雨、雷、电”相关的词语、句子或短文,然后投放到相应的筒中。以小组为单位,比比谁投的“信”最多。孩子们认真、兴奋,课后积极查找,团队精神尤为感人。另外,低年级课本里童话和寓言比较多,所以我常会布置一些活动作业,让同学分角色来表演。这样孩子既能很好的体会其中的意思,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纵向联系。针对教材或某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自己领会新知,自己巩固旧知。如人教版“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是关于“氵、艹、火”与“包”分别组成的字的音、形、义的区分。教完后,我让学生编创这三种偏旁所表示意义的儿歌。有的编出了“鱼儿在水中吐泡泡”,有的编出了“有火就是炮”……学生们很快分清了它们各自的意思。然后,我又在教室墙壁上分别挂上“炮、跑、抱、苞、泡”等“字插”,设计了“字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找出能与这些字组合连词的文字。孩子们对这类的“游戏”特别有兴趣,人人踊跃“参赛”,争先恐后,乐此不疲,谁也没想到这是在做作业。对学生来讲,抄写生字词的这种旧作业是十分枯燥无趣的。那么如何来使这种类型的作业充满新意,并且让它更好的发挥作业的几项功能呢?可以把它变为“创新生字表”:按照结构的不同重新抄写,把相同部首的字写在一起。把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单一结构的字分别罗列在一起;把容易写错的字用红色的笔描一遍。编写生字表比抄写生字更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
二、注意深挖教材 ,布置延伸性作业
教材只是把学生引向人类文化宝库的通道。教师则是为他们指明前进道路的向导。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教材做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实现这种延伸,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使学生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布置延伸性作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1.课前多搜集。周围事物中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以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布置与所学知识有关联的作业,可使思维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促使学龄初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补充阅读》与教材配合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2.课中多运用。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儿童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造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了《夸家乡》的口语交际课, 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布置实践性作业
儿童的可塑性很大。通过实践,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儿童情、智、知、能获得同步主动发展。对此,我们要经常性的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对生活的认知和体悟。
1.学会模仿。许多教材中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活趣味的图画。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让儿童担当向往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令孩子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教学《酸的和甜的》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编写课本剧演一演。
2.学会操作。为了体现所学知识、所悟道理的可操作性,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儿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操作体验和能力,其效果可谓“百闻不如一做”。
3.学会想象。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都是开发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教学完《窗前的气球》一课,我就让孩子们自己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可以代表同学们去问候科利亚,这样就让孩子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敢于创新。
形式多样而又具有创新性语文作业,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兴奋之余学生往往会因兴之所至,产生超越“阻碍”的力量。这种力量恰是我们在教学中最为期待的。《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让学生通过完成布置的作业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能不亦乐乎,从而产生这种超越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下一番功夫。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
2、《小学语文读本》
3、《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4、《本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