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把学生放在最高处——例谈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定位

【作者】 徐秀干

【机构】 江苏建湖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激昂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定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呢?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一谈笔者的认识。
  一、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立体、习题的研究成分,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数学的研究成分,保证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者,需要把握以下的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研究对象,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二是积极诱思,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范例,还要诱导学生善于思考,暴露自我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快乐。
  案例一: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操作——初步感知
  (1)剪:将一个平行四边行(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沿一条对角线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2)比:剪开后得到的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怎样?
  (3)算: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要除以2?
  (4)拼:是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呢?自己动手试一试。
  2.思考——形成表象
  (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面积又是怎样的关系?
  (2)怎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要除以2?
  3.总结——抽象概括
  通过上述的操作和思考,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而三角形面积=底×高÷2)
  在这则教学片段中,教师遵循学生的人只结构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通过剪、比、算、拼、思等方法,从而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给学生必要的研究机会,又促使学生有效地将知识同化为技能,提高了学习效益。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
  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地尝试、比较、实践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感受数学在生活以及社会各个另约的广泛运用。
  案例二: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小王、小张、小李三家人合租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三家的人口、每月收入、住房面积等基本情况如下表:

 


  按照约定,他们三家一共的租金是每月630元。怎样分摊每家的房租呢?
  学生通过审题、研究,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按照每家的人口数进行分配;
  方案二:按照每家的月收入进行分配;
  方案三:按照每家的住房面积分配;
  方案四:按照每家的实际使用面积分配,共用面积按照人口分配。小王家的实际使用面积是11+21÷(3+2+2)=20平方米;小张家的实际使用面积是13+21÷(3+2+2)=19平方米;小李家的实际使用面积是11+21÷(3+2+2)=17平方米。
  当学生得出上述的四种方案后,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公平?学生讨论交流,一致认为第一、二两种方案不合情理,可以排除,第三、四两种方案都有道理。哪么到底哪一种方案在生活中用得比较普遍呢?学生在课外走访了一些合租房屋的家庭,得出这样的结论:第四种方案是最合理、公平的,但在计算上不太方便,因而第三种方案在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广泛。
  邱学华老师认为:“联系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能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小学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案例中,除了让学生反复地确定按比例分配的比之外,还引领学生对比讨论,走访调查,得出最合理的分摊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意识,这比呆板、单一的训练更具有吸引力。
  三、注重交流,让学生成为参与者
  “数学教学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之间的智慧。因而小组合作学习要成为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形式。在相互交流,有助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纠正。
  案例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师:有一块平形四边形(下转第38页)(上接第39页)的草地,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生1: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一块一块计算面积,再加起来。
  生2: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能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开始尝试操作。教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并相互补充。过了一段时间,学生陆续举手了。)
  生1:我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画了许多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每个小方格是1平方厘米,边上不满一格的,2个合起来,这样,一共有72个方格,就是72平方厘米。
  生2:我是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再重新组合拼在一起,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我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由此,我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同学们不仅会动手,也非常会动脑!其他同学也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学生验证)
  师:刚才,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可试着把它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有一块平形四边形的草地,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欲望,同时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索交流,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样在学生展示不同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分类,寻找联系,能够促成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重要的是要将学生放在最高处,从“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有可能、也有能力成为研究着、实践者、和参与者,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