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作者】 夏俊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白坪乡叶家庵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通过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数学学习本质的使然。为此,我们数学教学应秉承生活化理念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理念  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与概括。新课标明确指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的教要充分应用这种生活化理念,从学生现有经验即数学现实出发,实施生活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浓浓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经多年实践证明,应用这种理念指导日常教学,不仅如此,还能培养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反哺生活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让数学洋溢着更浓的生活味。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生活化理念在其间的应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教学预设中有什么样的内容,上课时我们才能教什么。作为师者,我们在精心设计“教什么”的时候,要把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挖掘出来,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充满生活味。为此,我们教师要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前,我们就可以在教预设中要求学生课前布置去逛文具店或超市,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再到上课时,我们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既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生活味。
  二、在开放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学生的角色其实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师生角色的开放,打破过去“师授生听”的传统模式,这就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主动参与。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学生才可能睁大慧眼,才能可发现或创新。而实施生活化教学,本脱离生活模型的数学知识又可在学生的生活化思想中难过想象与生活又建立起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中也有生活。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无论是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生活气息,还是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都是生活化课堂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途径中学习,学生就会得到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要结合现实学数学,学数学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等都是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切身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感受,我们教师要尊重,因为这是他们学习成果。为此,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应做到“书本中学数学”和“生活中做数学”并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教学是执行预设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新资源呢?我们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们就应结合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应用能力。为此,我们应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让他们借助生活情境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反哺能力。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数学教学必须实施生活化教学,从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具有浓浓的生活味,洋溢着生活气息。也只有这样的数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数学与生活互融,构建数学“生活课堂”,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设学习新通道,“飘”出“生活味”和“数学味”,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不再抽象与陌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荣莉,让数学课生活味再浓一些[J].中学课程辅导,2012年。
  [2]周国俊,数学课堂让生活味更浓些——浅论数学课堂中的生活理念[J].数学大世界,2011年。
  [3]张世维,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趣味性[J].读写算,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