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作者】 彭 兴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行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欲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全员参与。
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环境,进 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因此,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 乐于思考、乐于参与,并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左右”一课时,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座位编排来了一次改变,编成了U型状。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教学过程---来到U型座位中间找一找教师的左右,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活动,并把教师看成了学习的伙伴,整个课堂气氛活泼,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比一比“看谁先到达”,每个学生都在U型座位中间与教师和同伴做游戏,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愉快的学习活动。
二、创设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合作, 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1.创设情境,促进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其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但不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对此,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们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同学们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例如,在教学“左右”中“找一找”这一小节时,我对学生说:“刚才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左右,现在你们能不能找出你同桌的左右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找同桌的左右。学生一边找一边说,在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说的过程中, 同学之间互相纠正。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得到了发展。
2.培养技巧,学会合作。
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 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与讲”---别人发言时, 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后讲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这一小节时,让一位学生在实物展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 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3.联系生活,学有所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件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1、(课件出示)小明在草地上玩,在他的身旁有房子、大树、汽车和蘑菇。问:“小明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然后小明转身,分别以侧面和反面站立,再一次重复提问。2、(课件出示)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走到十字路口,他发现大客车从左数排在第四(大 客车后面的两辆车被大楼挡住),问这儿一共有几辆车?回到宿舍楼,最左边的是他的家,问: “几号家是他的家?”这样设计练习,就将简单的数学知识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做到了学有所用。
三、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己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存。我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购物活动情景,出示各种物品,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购物,先说出买什么,准备拿多少钱,怎样买,再说说购中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使其在购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人民币不同面额间的简单兑换”,突出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他们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如当教学完百分比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买一台“海尔”冰箱,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百货大楼标着“冰箱八折优惠”,苏宁电器商场标着“冰箱一律九折酬宾”,你说老师应上哪家商场去买。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学生的争论中达成一致共识: 首先摸清各商场中同类型“海尔”冰箱的原价(就是百分比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计算冰箱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买。这一教学设计,学生既巩固了百分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授课时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 的手段和工具” 。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全员参与。
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环境,进 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因此,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 乐于思考、乐于参与,并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左右”一课时,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座位编排来了一次改变,编成了U型状。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教学过程---来到U型座位中间找一找教师的左右,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活动,并把教师看成了学习的伙伴,整个课堂气氛活泼,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比一比“看谁先到达”,每个学生都在U型座位中间与教师和同伴做游戏,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愉快的学习活动。
二、创设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学会合作, 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1.创设情境,促进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其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但不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对此,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们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同学们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例如,在教学“左右”中“找一找”这一小节时,我对学生说:“刚才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左右,现在你们能不能找出你同桌的左右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找同桌的左右。学生一边找一边说,在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说的过程中, 同学之间互相纠正。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得到了发展。
2.培养技巧,学会合作。
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 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与讲”---别人发言时, 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后讲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这一小节时,让一位学生在实物展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 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3.联系生活,学有所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件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1、(课件出示)小明在草地上玩,在他的身旁有房子、大树、汽车和蘑菇。问:“小明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然后小明转身,分别以侧面和反面站立,再一次重复提问。2、(课件出示)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走到十字路口,他发现大客车从左数排在第四(大 客车后面的两辆车被大楼挡住),问这儿一共有几辆车?回到宿舍楼,最左边的是他的家,问: “几号家是他的家?”这样设计练习,就将简单的数学知识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做到了学有所用。
三、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己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存。我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购物活动情景,出示各种物品,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购物,先说出买什么,准备拿多少钱,怎样买,再说说购中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使其在购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人民币不同面额间的简单兑换”,突出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他们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如当教学完百分比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买一台“海尔”冰箱,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百货大楼标着“冰箱八折优惠”,苏宁电器商场标着“冰箱一律九折酬宾”,你说老师应上哪家商场去买。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学生的争论中达成一致共识: 首先摸清各商场中同类型“海尔”冰箱的原价(就是百分比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计算冰箱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买。这一教学设计,学生既巩固了百分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授课时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 的手段和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