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提问策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刁治棋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三溪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关键性的问题提得很少,有效性不强。为此,我们要创新提问策略,提高提问教学有效性,以此来帮助高效课堂的创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策略 有效性 提高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手段,不仅担当着诱发学生思考,调动主体性参与的重要作用,还起着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提高提问这一组织手段的有效性,使其为高效课堂创建服务。我们知道,提问的方式很多,但价值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而传统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很多“是非问”、“口头禅问”,这些“问”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让学生在众多“问”中麻痹了,不知思考了。因此,有效运用提问策略很重要,是提高其有效性的有效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提高提问策略的有效性。
一、在新旧知识过渡处提问
从旧知过渡到新知,是教学的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大多时候都有这样的过渡,这种“过渡”,与其说是教学的过渡,不如说是学生思维的过渡,只有让这种过渡平缓、自然,学生就容易从旧知中迅速过渡到新知来,起到铺陈作用。但要达到这种效果,提问策略的运用就很讲究了。落实到实践中,也就是在教学新知时,应注意在新旧知识过渡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深刻理解,达到承上启下、知识迁移过渡的目的。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拿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出下列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衔接,其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然后再提出:“三角形面积怎么样计算?”这样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一直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所在。作为一种组织手段的提问,更要发挥作用为这两点服务。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激疑指向教材的重点,把问题的难点聚焦到教材的难点,通过拾阶而上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从而达到破解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圆的周长?二是周长的计算与什么有关系?三是其周长如何计算?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开始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先让学生把课前备好的圆形硬纸板拿出来先进行测量,分别测量出它的直径与周长,然后根据测量结果,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接着让学生回答。随后,让小组讨论,说出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此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他们很快就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教师指出)。这样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学生尝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喜悦。
三、在内容相似易混淆处提问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常见现象,就是指先学的知识、观念以及思想对后学的内容相似的东西容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但有时也表现为阻碍作用,即负迁移。为了尽可能阻止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在内容相似易混淆处设问,让学生对其内容相似的概念、定义,用词进行比较,强化记忆。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教学时,要注意提问方法,揭示其本质属性,可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许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些概念,学生一知半解,易引起混淆。例如,在教“整除”这一概念后。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①什么叫除尽?②在除尽的算式中怎样的算式才是整除的算式?③除尽就是整除?”这样就使学生搞清了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影响的有效做法,就是在内容相似易混淆处提问,引起学生多加注意。
四、在探索问题规律中提问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突破重点的过程。数学学习要像进行科学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结论;也可提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知识的顿悟与内化。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设提问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到最后豁然开朗,如此递进,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学习效果。
总之,要有效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我们就必须对此精心设计,巧妙设计,抓实激疑和操作这提问的几个环节程序,善于艺术提问,巧妙地激疑启思,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好疑品质、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激疑中置疑,在激疑中善思,在善思中发展,使学生思维在感性---理性---性中穿梭,在抽象---直观---抽象中飞跃,从而提高思考有效性,达到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芬,问题有质量,提问有策略——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年。
[2]骈俊玲,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硅谷,2008年。
[3]鲜永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写算,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策略 有效性 提高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手段,不仅担当着诱发学生思考,调动主体性参与的重要作用,还起着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提高提问这一组织手段的有效性,使其为高效课堂创建服务。我们知道,提问的方式很多,但价值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而传统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很多“是非问”、“口头禅问”,这些“问”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让学生在众多“问”中麻痹了,不知思考了。因此,有效运用提问策略很重要,是提高其有效性的有效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提高提问策略的有效性。
一、在新旧知识过渡处提问
从旧知过渡到新知,是教学的艺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大多时候都有这样的过渡,这种“过渡”,与其说是教学的过渡,不如说是学生思维的过渡,只有让这种过渡平缓、自然,学生就容易从旧知中迅速过渡到新知来,起到铺陈作用。但要达到这种效果,提问策略的运用就很讲究了。落实到实践中,也就是在教学新知时,应注意在新旧知识过渡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深刻理解,达到承上启下、知识迁移过渡的目的。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拿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出下列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衔接,其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然后再提出:“三角形面积怎么样计算?”这样自然地引出了新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一直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所在。作为一种组织手段的提问,更要发挥作用为这两点服务。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激疑指向教材的重点,把问题的难点聚焦到教材的难点,通过拾阶而上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从而达到破解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圆的周长?二是周长的计算与什么有关系?三是其周长如何计算?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开始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先让学生把课前备好的圆形硬纸板拿出来先进行测量,分别测量出它的直径与周长,然后根据测量结果,算出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接着让学生回答。随后,让小组讨论,说出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此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他们很快就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教师指出)。这样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学生尝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喜悦。
三、在内容相似易混淆处提问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常见现象,就是指先学的知识、观念以及思想对后学的内容相似的东西容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但有时也表现为阻碍作用,即负迁移。为了尽可能阻止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在内容相似易混淆处设问,让学生对其内容相似的概念、定义,用词进行比较,强化记忆。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教学时,要注意提问方法,揭示其本质属性,可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如“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许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些概念,学生一知半解,易引起混淆。例如,在教“整除”这一概念后。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①什么叫除尽?②在除尽的算式中怎样的算式才是整除的算式?③除尽就是整除?”这样就使学生搞清了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影响的有效做法,就是在内容相似易混淆处提问,引起学生多加注意。
四、在探索问题规律中提问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突破重点的过程。数学学习要像进行科学探究似的,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或者总结出结论;也可提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寻找答案,实现知识的顿悟与内化。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巧设提问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到最后豁然开朗,如此递进,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学习效果。
总之,要有效运用提问这一策略,我们就必须对此精心设计,巧妙设计,抓实激疑和操作这提问的几个环节程序,善于艺术提问,巧妙地激疑启思,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好疑品质、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激疑中置疑,在激疑中善思,在善思中发展,使学生思维在感性---理性---性中穿梭,在抽象---直观---抽象中飞跃,从而提高思考有效性,达到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芬,问题有质量,提问有策略——提高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年。
[2]骈俊玲,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硅谷,2008年。
[3]鲜永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写算,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