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有效提问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点睛之笔
【作者】 马 娟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尤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突破的难题。笔者长期在教学一线, 认为认真钻研教材、联系时政热点根据不同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提问 初中思想品德课 精心设计 时政热点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尤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突破的难题。笔者长期在教学一线, 认为认真钻研教材、联系时政热点根据不同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在乌鲁木齐)是期末考试及中考都是开卷,而中考的难度又比较大,但普遍的学生及家长认为开卷就是抄书,难度不大,所以不重视,这就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要求教师把所讲的知识讲在课堂,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消化在课堂。要想上出高效的一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全方位且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点睛之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在我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其他教师课堂的观察,我发现:在课堂提问中存在很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问,这些问题可以称为“无效提问”。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类似“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的提问,学生也就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这些问答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提问之目的。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明确的课堂教学任务指向下,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问题,这个问题是以学生思考为中心或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之后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中发现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学习、强调和反馈等。那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熟悉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设计要具体,不提无效问题。由于课前对教材钻研不够,准备不充分,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会想到哪,问到哪,提问的随意性较大。具体表现在:提问的表述不够清晰,模棱两可;不能准确地把握重难点,提问无明确的目的,不分主次;不能较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等。尤其多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答案明显在问题中,提问只是一种形式。这样的问题都是无效的,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思考没有什么价值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无用的。如果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合理、含糊不清、模棱两可,那学生就不知从何处着手思考,不能真正领会老师的题意,结果只能是有问无答或答非所问。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降低课堂效率。所以问题设计一定要具体、合理、清晰。
2、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
首先,在提问教学时问题的针对性一定要强,提问的重点要突出,提问过程要很好的为知识教学服务。教师要在提问前对于问题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充分且合理的设计,提问内容要清晰明确,重点突出。这种针对性强的问题会更迅速的将学生引入教学主题中,会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提供良好铺垫。学生经历了对于问题的探究后在理解教学知识点时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3、提问要有思维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初中生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简单地让全体学生回答是或否,也不能让学生都抓耳挠腮、无从回答,要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通过积极探究,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例如,某位教师讲授“竞争合作”时,出示一组数据诺贝尔获奖人数与合作获奖人数的比较,向学生提问题:1、合作获奖比例从24%到40%再到74%以上,这说明了什么?2、诺贝尔获奖者都是个人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为什么很多人仍要选择与他人合作?3、这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这位教师问题设置由浅入深,让学生“跳一跳”即小组合作, “能够得着苹果”即通过同伴互相讨论得出结论。
4、提问要有开放性
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是封闭性的问题,它需要学生直接运用教学内容作出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答案是多样的,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避免只提封闭性问题,并处理好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互动空间特别重要,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联系时政热点,根据不同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
时事政治是初中生了解国情世情、增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利用时政热点,配以巧妙设问,能有效深化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思考。如在执教“发展先进文化”引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时政案例,让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之时,进一步出示资料在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她从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得到启(下转第15页)(上接第39页)发,结合西医的药物提取法,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分离获得第191号青蒿素。然后,教师提问: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过程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执教“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在课堂播放了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观看完视频,教师让学生带着昂扬的激情思考问题:超越历史的阅兵盛宴向世界传达了什么?众多外国政要及外军士兵参加阅兵说明了什么?开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有什么意义?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振奋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结语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以人为本、对话沟通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星星之火,才是课堂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学周刊》万海燕2011.3
《初中一、二年级学情分析》2011.5
《普教研究》2012.1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2010.9
关键词:有效提问 初中思想品德课 精心设计 时政热点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尤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突破的难题。笔者长期在教学一线, 认为认真钻研教材、联系时政热点根据不同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在乌鲁木齐)是期末考试及中考都是开卷,而中考的难度又比较大,但普遍的学生及家长认为开卷就是抄书,难度不大,所以不重视,这就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要求教师把所讲的知识讲在课堂,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消化在课堂。要想上出高效的一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全方位且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点睛之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在我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其他教师课堂的观察,我发现:在课堂提问中存在很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问,这些问题可以称为“无效提问”。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时而出现类似“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的提问,学生也就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这些问答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提问之目的。
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我认为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明确的课堂教学任务指向下,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问题,这个问题是以学生思考为中心或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之后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中发现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学习、强调和反馈等。那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熟悉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设计要具体,不提无效问题。由于课前对教材钻研不够,准备不充分,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会想到哪,问到哪,提问的随意性较大。具体表现在:提问的表述不够清晰,模棱两可;不能准确地把握重难点,提问无明确的目的,不分主次;不能较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等。尤其多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答案明显在问题中,提问只是一种形式。这样的问题都是无效的,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思考没有什么价值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无用的。如果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合理、含糊不清、模棱两可,那学生就不知从何处着手思考,不能真正领会老师的题意,结果只能是有问无答或答非所问。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降低课堂效率。所以问题设计一定要具体、合理、清晰。
2、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
首先,在提问教学时问题的针对性一定要强,提问的重点要突出,提问过程要很好的为知识教学服务。教师要在提问前对于问题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充分且合理的设计,提问内容要清晰明确,重点突出。这种针对性强的问题会更迅速的将学生引入教学主题中,会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提供良好铺垫。学生经历了对于问题的探究后在理解教学知识点时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3、提问要有思维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初中生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简单地让全体学生回答是或否,也不能让学生都抓耳挠腮、无从回答,要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通过积极探究,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例如,某位教师讲授“竞争合作”时,出示一组数据诺贝尔获奖人数与合作获奖人数的比较,向学生提问题:1、合作获奖比例从24%到40%再到74%以上,这说明了什么?2、诺贝尔获奖者都是个人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为什么很多人仍要选择与他人合作?3、这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这位教师问题设置由浅入深,让学生“跳一跳”即小组合作, “能够得着苹果”即通过同伴互相讨论得出结论。
4、提问要有开放性
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是封闭性的问题,它需要学生直接运用教学内容作出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答案是多样的,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避免只提封闭性问题,并处理好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互动空间特别重要,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联系时政热点,根据不同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
时事政治是初中生了解国情世情、增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利用时政热点,配以巧妙设问,能有效深化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思考。如在执教“发展先进文化”引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时政案例,让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之时,进一步出示资料在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她从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得到启(下转第15页)(上接第39页)发,结合西医的药物提取法,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分离获得第191号青蒿素。然后,教师提问: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过程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执教“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在课堂播放了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观看完视频,教师让学生带着昂扬的激情思考问题:超越历史的阅兵盛宴向世界传达了什么?众多外国政要及外军士兵参加阅兵说明了什么?开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有什么意义?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振奋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结语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以人为本、对话沟通的课堂中,我们更应该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星星之火,才是课堂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学周刊》万海燕2011.3
《初中一、二年级学情分析》2011.5
《普教研究》2012.1
《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