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浅谈
【作者】 陈 静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情境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所设,不是装点课堂,也不是娱乐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在更轻松、更愉悦、更自然的环境下同化新知识。由于目的不同,类型就不同,但都不是随心所造,是有一定原则和要求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创设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能力的良好方式。新课标倡导运用问题情境开展语文教学,无疑是把语文知识问题化、教学过程情境化的理念所致。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课改中的我们做了大量探索与尝试。现取得了一定经验。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感受与体会,和你分享。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我们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情境应是从事语文学习的环境,是一种优化了的语文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含有相关语文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知识产生的背景。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所谓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就是指进行问题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最优化要求以及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而确定的,能够反映问题情境创设的规律和基本要求,对问题情境创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力求吸引每一位学生,引发其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学习心向和需求,处于“愤徘”状态,从而乐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和智能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提高学生“想”的质量。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联系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易产生联想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里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性原则。创建的问题情境要难度适中,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发展的功能。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达到目的:问题太易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或轻视心理;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那些与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最具有发展性的问题,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二、问题情境的分类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所设,不是装点课堂,也不是娱乐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在更轻松、更愉悦、更自然的环境下同化新知识。由于课型不同,需要不同,所创设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时常中见到有以下类型。
(一)悬念式问题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例如,《七根火柴》教学伊始,我首先向全班同学出示了火柴,紧接着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这样极其普通的火柴。可是在75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它究竟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生命吗?一名无名战士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在急切渴望火时,他虽然身上保存七根火柴,但他却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又是为什么?在他身上,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革命精神?环环相扣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些悬念,实现教学目标。
(二)直观式问题情境。直观式问题情境重在形象、直观,能把语文知识或语文意象、意境通过一定手段或借助一些媒介使之真实可感可触,易于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中,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媒介,如挂图、实物或者课本剧表演等,现在最方便的就是运用多媒体呈现,既简单又形象,能直接创设出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和小鸟最相亲爱》时,课前播放有关小鸟的图片和鸣叫声,让学生聆听鸟儿鸣叫声,欣赏千姿百态的鸟儿,走进鸟儿的同时,也走进了大自然。这时,向学生提问:运用你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描述你看到的鸟儿。
(三)矛盾式问题情境。教学中,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全面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黔之驴》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我们通过对老虎吃掉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看到了老虎和驴的形象,也知道了“对于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寓意。可是,老师有一个疑惑:这则寓言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很少。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这是不是偏题呢?你们能够解决吗?这样一个矛盾式问题情境,学生从已有以验感知,是“走题”了,但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题目命名,学生自然就会去探究深思,弄清作者意图。
(四)开放式问题情境。开放型的问题情境需要开放性习题。所谓开放题是指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解决开放型的语文问题,一方面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考结果,找到问题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产生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开放”不是指问题形式上的变化,而应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在解决这类问题中,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获得多种结果并选择最优途径。如《妈妈的账单》一课,“妈妈的账单”是指一份爱的账单,包含了母亲对孩子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教师请同学给自己的妈妈开张账单,这就创设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蒋春英,悬念与问题情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1期。
【2】关文信、耿淑贤、王凤英,《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玉娣,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创设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能力的良好方式。新课标倡导运用问题情境开展语文教学,无疑是把语文知识问题化、教学过程情境化的理念所致。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课改中的我们做了大量探索与尝试。现取得了一定经验。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感受与体会,和你分享。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我们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情境应是从事语文学习的环境,是一种优化了的语文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含有相关语文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是学生知识产生的背景。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所谓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就是指进行问题设计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最优化要求以及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而确定的,能够反映问题情境创设的规律和基本要求,对问题情境创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力求吸引每一位学生,引发其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学习心向和需求,处于“愤徘”状态,从而乐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和智能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提高学生“想”的质量。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联系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乐于思考、易产生联想的问题。它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里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性原则。创建的问题情境要难度适中,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发展的功能。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达到目的:问题太易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或轻视心理;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那些与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最具有发展性的问题,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二、问题情境的分类
情境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所设,不是装点课堂,也不是娱乐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在更轻松、更愉悦、更自然的环境下同化新知识。由于课型不同,需要不同,所创设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时常中见到有以下类型。
(一)悬念式问题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例如,《七根火柴》教学伊始,我首先向全班同学出示了火柴,紧接着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这样极其普通的火柴。可是在75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它究竟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生命吗?一名无名战士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在急切渴望火时,他虽然身上保存七根火柴,但他却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又是为什么?在他身上,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革命精神?环环相扣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些悬念,实现教学目标。
(二)直观式问题情境。直观式问题情境重在形象、直观,能把语文知识或语文意象、意境通过一定手段或借助一些媒介使之真实可感可触,易于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现实中,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媒介,如挂图、实物或者课本剧表演等,现在最方便的就是运用多媒体呈现,既简单又形象,能直接创设出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和小鸟最相亲爱》时,课前播放有关小鸟的图片和鸣叫声,让学生聆听鸟儿鸣叫声,欣赏千姿百态的鸟儿,走进鸟儿的同时,也走进了大自然。这时,向学生提问:运用你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描述你看到的鸟儿。
(三)矛盾式问题情境。教学中,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全面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黔之驴》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我们通过对老虎吃掉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看到了老虎和驴的形象,也知道了“对于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寓意。可是,老师有一个疑惑:这则寓言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很少。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这是不是偏题呢?你们能够解决吗?这样一个矛盾式问题情境,学生从已有以验感知,是“走题”了,但作者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题目命名,学生自然就会去探究深思,弄清作者意图。
(四)开放式问题情境。开放型的问题情境需要开放性习题。所谓开放题是指一类不具备完整初始条件、目标状态和转换手段的问题。解决开放型的语文问题,一方面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考结果,找到问题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产生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开放”不是指问题形式上的变化,而应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在解决这类问题中,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获得多种结果并选择最优途径。如《妈妈的账单》一课,“妈妈的账单”是指一份爱的账单,包含了母亲对孩子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教师请同学给自己的妈妈开张账单,这就创设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蒋春英,悬念与问题情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1期。
【2】关文信、耿淑贤、王凤英,《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玉娣,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