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和方法

【作者】 李军三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对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传承人类文明,开启人类智慧,创新人类精神。在新的时代如何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展现出时代魅力?现就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一简论,与各位同仁共勉。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作用:史鉴功能。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据此,在历史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以培养人文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追求。
        一、选择合理历史素材,确定科学研究原则
        历史上无数优秀人物均可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人生楷模。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其一,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把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历史人物,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二,确定学生体验、感悟的着眼点。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积淀,在积淀中升华。把整个社会当作一个大学校,从课堂的狭小圈子中走出来,关注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摆脱“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阴影,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分析历史人物的特殊性、闪光点。我国北宋时期的文豪和名臣苏东坡被《世界报》称作“1000年的12位英雄”,它用两个整版详细地评价一个中国人的生平。我们历来偏重苏轼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对他的从政生涯及思想,多半是在介绍其文学生涯时带过。《世界报》文章的视角跟我们有差别,它是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的。文章认为,我国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出世、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轼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苏轼作为著名的词作家,他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之处很多。研究他的人生观、处世观、价值观、荣辱观,尤其是他面对逆境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豁达的心态、超脱的品格,以及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会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深深的思考。
        二、搜集优化信息资源,体验感悟生命价值
        找准了研究的切入点后,着手上网查询,问卷调查、查阅图书搜寻原始资料。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活”资料对原始的文献资料进行优化和重组,以求更形象和生动。研究过程中,要关注史料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生活实际,去分析和感悟。在研究过程中感悟历史伟人的生命价值,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欲望、态度和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内驱力。
        三、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的广泛、开放,为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合作,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真理,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四、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精神品格实现升华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经常开展讨论,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研究过程中还需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必须重视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消除思维障碍,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查运用,最后是相关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自由、民主、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是指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转变思维方式的大前提。教师必须从研究开始就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善于运用民主、协商等方法,进行激励性、质疑性的评价,不挑“毛病”。高度肯定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五、引导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人格才能得到升华,才能活得更潇洒。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的同时,自身的观念、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更新,从而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