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
【作者】 张莉莉
【机构】 无锡市孙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合一必须以做为中心。这一思想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不谋而合。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操作 数学
陶行知先生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笔者在教学中,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讲"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以"做"为核心,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发现,内化知识。
本节课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看书了解了一些,前面的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本只需直接出示面积公式,然后通过大量的面积计算训练即可。但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方法,也不一定是真正理解了,特别是空间观念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显然,本节课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的理解透彻,而且记忆深刻。
一、在操作中探索,积累经验
教学片段:
1、过渡:(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同学们学具盒里也有一些这样的小正方形,用这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成大一些的长方形,如果现在让你用这些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你准备摆成什么样的?
(1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几排)
2、出示例题1(表格)
指名学生说一排摆几个,摆几排。(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摆法)
谈话:这个长方形长是几?宽是几?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学生说长、宽的时候,教师指着屏幕引导学生观察一排摆几个就是长、摆几排就是宽。)
提问:你能摆出与它不一样的长方形吗?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摆一个怎样的长方形?商量好了吗?
3、小组合作
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拼一个长方形,并把数据像这样填在表格中。看哪一小组合作默契、动作最迅速。
(学生小组合作)
4、交流反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摆的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用"我摆了几排,每排摆几个"的话来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学生摆的结果)
提问: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指名两个小组说,并把图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5、观察发现:回想刚刚摆的过程,观察得到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相同)
追问:是不是这样呢?(师引导学生仔细看课件)你们小组的数据呢?
小结: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无论我们摆成了怎样大的长方形,只要看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板书:正方形的个数
‖
长方形的面积)
(预设2:正方形的个数等于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谈话:看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该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学应该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笔者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与有多少个面积单位有关,并能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不同的长方形进行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其他学生拼出的图形,并根据拼出的图形填好表格。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长、宽与一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排数有关系,为之后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打好基础,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探索问题的过程,积累经验。
二、在探索中发现,内化知识
教学片段
1、谈话: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和老师一样的长方形,先量一量长是几、宽是几,并标在彩纸上。(长:4厘米;宽:3厘米)
①引导学生联想如何确定长方形面积
提问:刚刚我们发现摆一个长方形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做?
(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验证)
追问:你的意思是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一摆,看在长方形里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过渡:在脑子里想好怎样摆能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当你知道的时候就举手,好,开始摆吧!
②发现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一共只有8个小正方形,不能够把长方形铺满。
③学生探索中发现方法。
学生展示铺一条长、一条宽
提问: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都没摆完,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一说)
小结:这位同学沿着长摆了一排,知道了一排摆4个,再沿着宽摆3个,知道了可以摆这样的3排,也是3个4,三四十二平方厘米。他这样摆不光节省了时间,而且又简便又清楚,真是一种好办法。
2、试一试:
过渡:这里又有一个长方形,长是6cm,宽是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⑴出示数据
⑵引导学生思考
谈话:按刚才得到的经验,应该是去摆小正方形,那你都没摆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是几,就是一排摆几个;宽是几,就是摆几排")
⑶小结: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就知道了一排摆几个,知道了长方形的宽,就知道了可以摆几排,把它们乘起来就知道了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一排摆几个 摆几排
长 宽 )
(板书:小正方形的个数=一排摆几个×摆几排)
谈话:用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S=a×b。
(板书:S=a×b)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他看来,重视儿童的躬亲实践,重视儿童的,先生还感知与经验,注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儿童创造精神的第一步阶梯。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更应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一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几排,针对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摆小正方形的方式,且设置了小正方形不够铺满长方形的难题,让学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摆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个数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建立一个建构。试一试不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在头脑中想象摆小正方形的过程,从而将长方形面积和长宽进行联系,通过推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内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积累经验,内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邓丽娜.在经历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
[2]活动的内化,动手操作的内在需要.《教育艺术》2010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操作 数学
陶行知先生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笔者在教学中,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讲"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以"做"为核心,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发现,内化知识。
本节课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看书了解了一些,前面的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本只需直接出示面积公式,然后通过大量的面积计算训练即可。但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方法,也不一定是真正理解了,特别是空间观念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显然,本节课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的理解透彻,而且记忆深刻。
一、在操作中探索,积累经验
教学片段:
1、过渡:(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同学们学具盒里也有一些这样的小正方形,用这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成大一些的长方形,如果现在让你用这些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你准备摆成什么样的?
(1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几排)
2、出示例题1(表格)
指名学生说一排摆几个,摆几排。(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摆法)
谈话:这个长方形长是几?宽是几?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学生说长、宽的时候,教师指着屏幕引导学生观察一排摆几个就是长、摆几排就是宽。)
提问:你能摆出与它不一样的长方形吗?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摆一个怎样的长方形?商量好了吗?
3、小组合作
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拼一个长方形,并把数据像这样填在表格中。看哪一小组合作默契、动作最迅速。
(学生小组合作)
4、交流反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摆的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用"我摆了几排,每排摆几个"的话来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学生摆的结果)
提问: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指名两个小组说,并把图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5、观察发现:回想刚刚摆的过程,观察得到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相同)
追问:是不是这样呢?(师引导学生仔细看课件)你们小组的数据呢?
小结: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无论我们摆成了怎样大的长方形,只要看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板书:正方形的个数
‖
长方形的面积)
(预设2:正方形的个数等于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谈话:看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该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学应该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笔者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与有多少个面积单位有关,并能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不同的长方形进行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其他学生拼出的图形,并根据拼出的图形填好表格。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长、宽与一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排数有关系,为之后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打好基础,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探索问题的过程,积累经验。
二、在探索中发现,内化知识
教学片段
1、谈话: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和老师一样的长方形,先量一量长是几、宽是几,并标在彩纸上。(长:4厘米;宽:3厘米)
①引导学生联想如何确定长方形面积
提问:刚刚我们发现摆一个长方形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做?
(引导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验证)
追问:你的意思是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一摆,看在长方形里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过渡:在脑子里想好怎样摆能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当你知道的时候就举手,好,开始摆吧!
②发现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一共只有8个小正方形,不能够把长方形铺满。
③学生探索中发现方法。
学生展示铺一条长、一条宽
提问: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都没摆完,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一说)
小结:这位同学沿着长摆了一排,知道了一排摆4个,再沿着宽摆3个,知道了可以摆这样的3排,也是3个4,三四十二平方厘米。他这样摆不光节省了时间,而且又简便又清楚,真是一种好办法。
2、试一试:
过渡:这里又有一个长方形,长是6cm,宽是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⑴出示数据
⑵引导学生思考
谈话:按刚才得到的经验,应该是去摆小正方形,那你都没摆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是几,就是一排摆几个;宽是几,就是摆几排")
⑶小结: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就知道了一排摆几个,知道了长方形的宽,就知道了可以摆几排,把它们乘起来就知道了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一排摆几个 摆几排
长 宽 )
(板书:小正方形的个数=一排摆几个×摆几排)
谈话:用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S=a×b。
(板书:S=a×b)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他看来,重视儿童的躬亲实践,重视儿童的,先生还感知与经验,注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儿童创造精神的第一步阶梯。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更应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一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几排,针对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摆小正方形的方式,且设置了小正方形不够铺满长方形的难题,让学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摆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个数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建立一个建构。试一试不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在头脑中想象摆小正方形的过程,从而将长方形面积和长宽进行联系,通过推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内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积累经验,内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邓丽娜.在经历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
[2]活动的内化,动手操作的内在需要.《教育艺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