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知音留世间 佳话传千载——《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者】 王 琼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全文。
一、揭题导入,初解"绝"
1、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伯牙绝弦(正音:"弦"读错)
3、理解课题。
过渡:伯牙琴技妙绝天下,却破琴绝弦,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初读检查,识知音
出示课件:诵读课文 读出韵味
友情提示:
⑴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重音、停顿,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读出文章的的韵味。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读通顺;2、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精品细读 感悟情深
过渡:伯牙,楚国著名的琴师;钟子期,砍柴的樵夫,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不期而遇,从此,一段动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1、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过渡: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品悟这份相识相知之情!
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精品细读 感悟情深
友情提示:
通过看注释,借助插图,边读边想等方法,理解这两句话,并思考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学感悟。
3、从伯牙的琴声中,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峨峨""洋洋",并指导学生拓展说话:( )的山,( )的水。
4、指导读。
5、伯牙鼓琴,子期不住的赞美,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这两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得?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善哉""善鼓琴""善听"
6、再齐读课文1、2、3句话。
师生合作读:
师:就这样,子期陶醉在伯牙优美的琴声里,他忍不住一次次的赞叹道──( 女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男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瞧,他心中丰富的想象就化成了这两句话---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四、角色体验,感受心灵相通
过渡: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只有高山和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
1、语言训练:
今日,我琴兴大发,要再次抚琴,志在清风──你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
……
2、拓展训练
仿照句式,训练说话。
3、品悟知音深意。
过渡:太妙了!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不管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他们俩真是心意相通啊,用课文的话说就是── (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的"念"与上文的哪个字意思一样?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孩子们,善听的子期,必得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这里的"之"还指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他的心声,这也正如课文所说:
(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过渡: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我们就把这样相识相知的朋友叫──知音(板书)。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代表。其实在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成为知音之前,关于伯牙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阅读链接: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过渡:就在伯牙经常一人在山中排遣内心的这份寂寞和孤愤时,他和子期不期而遇,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这份喜悦和真情。----齐读课文
五、深悟绝弦,怀知音。
过渡: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伯牙和子期依依惜别时约定明年中秋再相聚,可是第二年的秋天,他没有等来子期,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
1、自由朗读这句话,思考:读懂了什么?
2、创境引读,感受失知音之悲。
这一刻,他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再没有人听得懂我的琴声了---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死者长已矣,从此,高山流水黯然失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伯牙为之心碎,忍不住悲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深情吟诵)
4、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环诵读,升华情感颂知音。
两千多年过去,伯牙绝弦的故事已成为传说,然而,人们对知音的寻求却恒久不变。当人们想到知音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两个人──伯牙和钟子期(生齐读)想到他们,就一定会说起那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生齐读)孩子们,让我们一同吟诵全文,一起缅怀这对千古知音,再读全文。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全文。
一、揭题导入,初解"绝"
1、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伯牙绝弦(正音:"弦"读错)
3、理解课题。
过渡:伯牙琴技妙绝天下,却破琴绝弦,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初读检查,识知音
出示课件:诵读课文 读出韵味
友情提示:
⑴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重音、停顿,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读出文章的的韵味。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读通顺;2、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精品细读 感悟情深
过渡:伯牙,楚国著名的琴师;钟子期,砍柴的樵夫,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不期而遇,从此,一段动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1、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过渡: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品悟这份相识相知之情!
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精品细读 感悟情深
友情提示:
通过看注释,借助插图,边读边想等方法,理解这两句话,并思考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学感悟。
3、从伯牙的琴声中,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峨峨""洋洋",并指导学生拓展说话:( )的山,( )的水。
4、指导读。
5、伯牙鼓琴,子期不住的赞美,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这两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得?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善哉""善鼓琴""善听"
6、再齐读课文1、2、3句话。
师生合作读:
师:就这样,子期陶醉在伯牙优美的琴声里,他忍不住一次次的赞叹道──( 女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男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瞧,他心中丰富的想象就化成了这两句话---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四、角色体验,感受心灵相通
过渡: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只有高山和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
1、语言训练:
今日,我琴兴大发,要再次抚琴,志在清风──你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
……
2、拓展训练
仿照句式,训练说话。
3、品悟知音深意。
过渡:太妙了!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不管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他们俩真是心意相通啊,用课文的话说就是── (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的"念"与上文的哪个字意思一样?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孩子们,善听的子期,必得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这里的"之"还指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他的心声,这也正如课文所说:
(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过渡: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我们就把这样相识相知的朋友叫──知音(板书)。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代表。其实在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成为知音之前,关于伯牙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阅读链接: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过渡:就在伯牙经常一人在山中排遣内心的这份寂寞和孤愤时,他和子期不期而遇,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这份喜悦和真情。----齐读课文
五、深悟绝弦,怀知音。
过渡: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伯牙和子期依依惜别时约定明年中秋再相聚,可是第二年的秋天,他没有等来子期,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
1、自由朗读这句话,思考:读懂了什么?
2、创境引读,感受失知音之悲。
这一刻,他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再没有人听得懂我的琴声了---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死者长已矣,从此,高山流水黯然失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伯牙为之心碎,忍不住悲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深情吟诵)
4、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环诵读,升华情感颂知音。
两千多年过去,伯牙绝弦的故事已成为传说,然而,人们对知音的寻求却恒久不变。当人们想到知音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两个人──伯牙和钟子期(生齐读)想到他们,就一定会说起那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生齐读)孩子们,让我们一同吟诵全文,一起缅怀这对千古知音,再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