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高 峰
【机构】 四川省开江县靖安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效果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借助挂图、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就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和精神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语言文字的“情绪的巨大力量”和“情感力量”,形成情感记忆,进行言语内化和语感渗透,使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的情,三者融为一体。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首先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其次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效果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借助挂图、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就可以把作者的情感和精神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语言文字的“情绪的巨大力量”和“情感力量”,形成情感记忆,进行言语内化和语感渗透,使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的情,三者融为一体。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首先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其次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