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大语文”教学理念之我见
【作者】 王 飞
【机构】 莒南县洙边镇新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那么何谓“大语文”呢?“大语文”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大语文”教学理念的精典表述。据此,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语文教育观点由单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向同时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传统性、人文性逐渐转变后,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因此,我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着我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语文课标”提示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整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包括整体理解某一语文知识点或感知某一阅读文章的能力和对语文系统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强调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分面理解,分点掌握。既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归类,又注重它们的整体统一,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例如,我在初三总复习时,建立了总复习知识树,把语文总复习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如复习阅读时,又按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如语文常识分为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等等。在复习过程中,我既要求学生分知识点掌握,又要求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最后对三大块进行整体感知。
二、为语文教学挖掘最充分的相关课外教材
教材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阅读文章),只能起指导作用,而相关的读物是最有效的补充。教材所选的阅读文章虽然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品,语文知识也是语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华,但就像营养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强体壮。教材是精粮,那么搭配些粗粮——相关的课外读物,不是更能增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吗?例如,教学《数字杂说》,我便让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对联知识,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联。再如我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便让学生去选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去收集查阅毛泽东〈〈沁园·雪〉〉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前后经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回忆重庆谈判中《沁园春.雪》发表以后国民党对毛泽东的这首词的看法等等,以便学生加深对毛泽东伟大胸怀,宏伟气魄,对革命事业和前途充满自信的认识体验。这样更有利于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学科间的互补关系
语文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的。以前说得最多的是“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样的道理其他学科也会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来。实际上语文学科同许多科目的知识是相辅相成,互渗互补的,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引入课题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了《老年腰鼓》的光碟,以音乐去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与音乐的韵律中感受力与美的结合。学习《出师表》,可以回溯历史,引领学生进入那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
四、发掘生活中的语文
陶行知早就说过: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陶先生的意思很明确,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也一样。任何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语文也不例外。生活离不开语文,反之,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来。例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作文材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作文题材写进作文中去。这样的文章比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再如我们的基础训练仍然可以引入社会和日常生活。当今社会,商标、广告、报刊、电视、人们日常用语、讲话稿无处没有语文。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机会。同时,在现实社会运用语言的现象中,由于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错别字,错用词语,病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找到修改方法和修改答案。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真可谓“一石三鸟”。
让学生模拟商业谈判,模拟法庭辨护,模拟产品推销,模拟就职演说……这些是语文。
让学生收集广告中一句句精彩的广告语,路边墙头一条条整饬的标语,游山玩水中一幅幅古朴凝重的楹联碑文,长辈朋友间一段充满智慧闪光的闲谈……这也是语文。
……可以说,语文丰富了生活,生活也孕育了语文。
7—9年级“语文课标”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去发掘语文,同时也要把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语文为现实生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五、准备好语文的终生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语文的理念。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语文教学也一样。一方面知识在不断定更新,另一方面加上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就更需要终身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提醒学生:新语汇你收集了吗?比如:“爽、酷、秀、克隆技术、纳米技术”这些最时髦、最流行的词语你能理解它的意义吗,你学会运用了吗?文章越写越能旁征博引了吗?说话流畅了吗?与朋友聊天有谈资了吗?面对明天的工作与生活,你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应用了吗?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传统的东西要继承,新生的事物要认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信息在膨胀,能不终身学习吗?
总之,基于当前和今后课改的初中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是完全必要的。从小处看它,强调了语文在社会活动中的普遍性,它面向的是生活;从大处看,它又强调了为母语研究发展培养可供选拔的后备人才,它面向的是学术。无论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语文教师都应当树立全新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并实践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让语文真正承担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重要职责。
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语文课标”提示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整合能力的培养。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包括整体理解某一语文知识点或感知某一阅读文章的能力和对语文系统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强调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分面理解,分点掌握。既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归类,又注重它们的整体统一,做到点面结合,纲举目张。例如,我在初三总复习时,建立了总复习知识树,把语文总复习分为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如复习阅读时,又按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如语文常识分为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等等。在复习过程中,我既要求学生分知识点掌握,又要求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最后对三大块进行整体感知。
二、为语文教学挖掘最充分的相关课外教材
教材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阅读文章),只能起指导作用,而相关的读物是最有效的补充。教材所选的阅读文章虽然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品,语文知识也是语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华,但就像营养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强体壮。教材是精粮,那么搭配些粗粮——相关的课外读物,不是更能增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吗?例如,教学《数字杂说》,我便让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对联知识,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联。再如我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便让学生去选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去收集查阅毛泽东〈〈沁园·雪〉〉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前后经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回忆重庆谈判中《沁园春.雪》发表以后国民党对毛泽东的这首词的看法等等,以便学生加深对毛泽东伟大胸怀,宏伟气魄,对革命事业和前途充满自信的认识体验。这样更有利于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学科间的互补关系
语文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的。以前说得最多的是“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样的道理其他学科也会渗透到语文学科中来。实际上语文学科同许多科目的知识是相辅相成,互渗互补的,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引入课题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了《老年腰鼓》的光碟,以音乐去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与音乐的韵律中感受力与美的结合。学习《出师表》,可以回溯历史,引领学生进入那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
四、发掘生活中的语文
陶行知早就说过: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陶先生的意思很明确,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也一样。任何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语文也不例外。生活离不开语文,反之,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来。例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作文材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作文题材写进作文中去。这样的文章比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再如我们的基础训练仍然可以引入社会和日常生活。当今社会,商标、广告、报刊、电视、人们日常用语、讲话稿无处没有语文。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机会。同时,在现实社会运用语言的现象中,由于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错别字,错用词语,病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找到修改方法和修改答案。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真可谓“一石三鸟”。
让学生模拟商业谈判,模拟法庭辨护,模拟产品推销,模拟就职演说……这些是语文。
让学生收集广告中一句句精彩的广告语,路边墙头一条条整饬的标语,游山玩水中一幅幅古朴凝重的楹联碑文,长辈朋友间一段充满智慧闪光的闲谈……这也是语文。
……可以说,语文丰富了生活,生活也孕育了语文。
7—9年级“语文课标”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去发掘语文,同时也要把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语文为现实生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五、准备好语文的终生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语文的理念。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语文教学也一样。一方面知识在不断定更新,另一方面加上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就更需要终身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提醒学生:新语汇你收集了吗?比如:“爽、酷、秀、克隆技术、纳米技术”这些最时髦、最流行的词语你能理解它的意义吗,你学会运用了吗?文章越写越能旁征博引了吗?说话流畅了吗?与朋友聊天有谈资了吗?面对明天的工作与生活,你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应用了吗?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传统的东西要继承,新生的事物要认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信息在膨胀,能不终身学习吗?
总之,基于当前和今后课改的初中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是完全必要的。从小处看它,强调了语文在社会活动中的普遍性,它面向的是生活;从大处看,它又强调了为母语研究发展培养可供选拔的后备人才,它面向的是学术。无论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语文教师都应当树立全新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并实践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让语文真正承担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