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浅析
【作者】 高 敏
【机构】 四川省隆昌市第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是,高中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增加了在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难度。本文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数学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德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是眼下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我通过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对高中数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做了尝试。
一、以身示范,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自身形象、品行、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仿效。数学课上要利用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表现为,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书写要整齐,规范。与此同时,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大的推动作用。
二、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深化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数学概念方面,代数中的实数和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形式;微积分学中的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析几何学中笛卡尔提出的“数”与“形”统一的思想;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利用它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数学中充满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数学教学内容,安排了多个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如在讲简单几何体体积时,我就加入祖暅原理内容,这是因为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又名祖暅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这个客观事实。又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杨辉三角表出于《释锁》算书,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还有近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通过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忧患意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四、巧设习题,增强数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在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教师要巧借知识点设立相应习题突出数学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的同时还可以渗透德育元素。如讲数列时可加进一些人口问题,从而正确理解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讲排列组合时可加进一些计算机的编码技术知识等。譬如学习指数、对数内容时,把我国人口增长编入习题,通过计算表明,我国人口按1%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20.54亿人的惊人数字,为使我国人口在本纪中叶不超过16亿,就必须年增长率不超过0.45%。我将国家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拟成有关习题让学生解答,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教师还可以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编写习题,强化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比如,我就常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发展数据、本地旅游文化发展等编入习题,学生觉得十分熟悉和贴近,学习兴趣大增。通过这些习题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数学课的枯燥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总之,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将立德树人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德育贯穿教与学全过程中,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晓灵.立德“培元”树人百年: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课程育人探索[J].中国德育,2014(19):62-65.
[2] 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1日
[3]武婷,郭艳春.浅谈小学数学课程中道德教育资源的渗透[J].科教.文汇,2016(6),123-124.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数学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德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是眼下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我通过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对高中数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做了尝试。
一、以身示范,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自身形象、品行、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仿效。数学课上要利用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表现为,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书写要整齐,规范。与此同时,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都有大的推动作用。
二、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深化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数学概念方面,代数中的实数和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形式;微积分学中的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析几何学中笛卡尔提出的“数”与“形”统一的思想;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利用它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数学中充满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数学教学内容,安排了多个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如在讲简单几何体体积时,我就加入祖暅原理内容,这是因为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又名祖暅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观点,并首先利用它证明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这个客观事实。又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杨辉三角表出于《释锁》算书,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还有近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通过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忧患意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四、巧设习题,增强数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在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教师要巧借知识点设立相应习题突出数学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的同时还可以渗透德育元素。如讲数列时可加进一些人口问题,从而正确理解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讲排列组合时可加进一些计算机的编码技术知识等。譬如学习指数、对数内容时,把我国人口增长编入习题,通过计算表明,我国人口按1%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20.54亿人的惊人数字,为使我国人口在本纪中叶不超过16亿,就必须年增长率不超过0.45%。我将国家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拟成有关习题让学生解答,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教师还可以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编写习题,强化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比如,我就常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发展数据、本地旅游文化发展等编入习题,学生觉得十分熟悉和贴近,学习兴趣大增。通过这些习题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数学课的枯燥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总之,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将立德树人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将德育贯穿教与学全过程中,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晓灵.立德“培元”树人百年: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课程育人探索[J].中国德育,2014(19):62-65.
[2] 邵光华.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1日
[3]武婷,郭艳春.浅谈小学数学课程中道德教育资源的渗透[J].科教.文汇,2016(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