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规律性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作者】 任少发
【机构】 竹山县楼台乡沧浪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教改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学会寻找规律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寻找规律一个问题解决了,这一类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规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数学教师,现在用以下一些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探究。比如说分数乘除法问题的算数解决方法:
例1:果园里,桃树140棵,比梨树多2∕/5 ,梨树有多少棵?
教学例1时,为了使学生对这类分数应用题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把条件改变一下,变成下面的例2。
例2:果园里,桃树140棵 ,梨树比桃树少2∕/7,梨树有多少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例1和例2联系在一起教学,先让学生找出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已知数量相同。
2.未知量相同(即所需要求的量相同)
不同点:1.作为单位“1”的量不同。
2.例1是“比多”,多了梨树的 2/5 ;例2是“比少”少了桃树棵数的 2/7 。
让学生明白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寻找这类分数应用题解答规律的关键。接着,教师要破题析意,先抓住应用题的问题来进行设计提问。
师:同学们,明白例1和例2已知的量和需要我们求的量了吗?
生:齐说知道了,在例1和例2都已知桃树的棵数,要我们求梨树的棵数。那么,在例1中,要求梨的棵树,必须知道哪些数量呢?例2呢?
生1:例1必须知道桃树的棵树和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
生2:例2必须知道桃树的棵数和梨树比桃树少的棵数。
师:同学们学习都很认真,都善于动脑思考。
然后,教师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例1中的“比梨树多2/5”和例2中的“梨树比桃树少2/7 ”的真正含义。针对这个难点,教师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师: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出例1中“比梨树多2/5”和例2中的“梨树比桃树少2/7”的真正意思呢?
生3:老师我们懂,例1中的“比梨树多2/5”的真正意思是说桃树棵数比梨树棵数多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 2/5;例2中的“梨树比桃树少2/7”的真正意思是说梨树棵数比桃树棵数少的棵数是桃树棵数的2/7。
生4:老师我还知道例1和例2作为单位“1”的量不一样。例1是把梨的棵数看作单位“1”;例2是把桃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解答应该不一样。
最后,师生一起列式解答例1:140÷[1+ 2/5];例2:140×[1-2/7]。一起寻找这类分数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师生归纳总结: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作单位“1”的量。首先明白作为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未知。然后知道“比多”还是“比少”,是“多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加上”“几分之几”即[1+( )/∕( )];是“少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减去“几分之几”即[1-( )∕/( )]。最后,如果作为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用已知数量×[1±( )/∕( )]来列式;如果作为单位 “1”的量是未知的(即题目所需要求的量是看作单位“1”的),就用已知数量÷[1±( )/∕( )]来列式。简单的说就是“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多加少减”。懂得这个规律以后,学生就可以当作公式来用了,只需要找出题目当中单位“1”的量问题就解决了,但教师还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做题练习实践中,反复去验证规律是否合理,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规律固然重要但理解更重要,不能让学生对 已找到规律的问题放弃理解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知道分数乘除法问题和百分数乘除法问题是一样的,只是把分数换成了百分数,所以这个规律同样适应与百分数乘除法问题。
我们在寻找规律时是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方法来实现的,规律找到之后一定要验证,它不仅要适应特殊问题还必须适应与一般问题。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规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数学教师,现在用以下一些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探究。比如说分数乘除法问题的算数解决方法:
例1:果园里,桃树140棵,比梨树多2∕/5 ,梨树有多少棵?
教学例1时,为了使学生对这类分数应用题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把条件改变一下,变成下面的例2。
例2:果园里,桃树140棵 ,梨树比桃树少2∕/7,梨树有多少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例1和例2联系在一起教学,先让学生找出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已知数量相同。
2.未知量相同(即所需要求的量相同)
不同点:1.作为单位“1”的量不同。
2.例1是“比多”,多了梨树的 2/5 ;例2是“比少”少了桃树棵数的 2/7 。
让学生明白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寻找这类分数应用题解答规律的关键。接着,教师要破题析意,先抓住应用题的问题来进行设计提问。
师:同学们,明白例1和例2已知的量和需要我们求的量了吗?
生:齐说知道了,在例1和例2都已知桃树的棵数,要我们求梨树的棵数。那么,在例1中,要求梨的棵树,必须知道哪些数量呢?例2呢?
生1:例1必须知道桃树的棵树和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
生2:例2必须知道桃树的棵数和梨树比桃树少的棵数。
师:同学们学习都很认真,都善于动脑思考。
然后,教师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例1中的“比梨树多2/5”和例2中的“梨树比桃树少2/7 ”的真正含义。针对这个难点,教师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师:同学们,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出例1中“比梨树多2/5”和例2中的“梨树比桃树少2/7”的真正意思呢?
生3:老师我们懂,例1中的“比梨树多2/5”的真正意思是说桃树棵数比梨树棵数多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 2/5;例2中的“梨树比桃树少2/7”的真正意思是说梨树棵数比桃树棵数少的棵数是桃树棵数的2/7。
生4:老师我还知道例1和例2作为单位“1”的量不一样。例1是把梨的棵数看作单位“1”;例2是把桃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解答应该不一样。
最后,师生一起列式解答例1:140÷[1+ 2/5];例2:140×[1-2/7]。一起寻找这类分数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师生归纳总结: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作单位“1”的量。首先明白作为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未知。然后知道“比多”还是“比少”,是“多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加上”“几分之几”即[1+( )/∕( )];是“少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减去“几分之几”即[1-( )∕/( )]。最后,如果作为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用已知数量×[1±( )/∕( )]来列式;如果作为单位 “1”的量是未知的(即题目所需要求的量是看作单位“1”的),就用已知数量÷[1±( )/∕( )]来列式。简单的说就是“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多加少减”。懂得这个规律以后,学生就可以当作公式来用了,只需要找出题目当中单位“1”的量问题就解决了,但教师还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做题练习实践中,反复去验证规律是否合理,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规律固然重要但理解更重要,不能让学生对 已找到规律的问题放弃理解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知道分数乘除法问题和百分数乘除法问题是一样的,只是把分数换成了百分数,所以这个规律同样适应与百分数乘除法问题。
我们在寻找规律时是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方法来实现的,规律找到之后一定要验证,它不仅要适应特殊问题还必须适应与一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