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材“材料研读”小栏目 历史课堂教学大作用

【作者】 陈雅妍

【机构】 厦门市蔡塘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与原来教材相比,有很多变化,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增加了“材料研读”这个小栏目。笔者结合近两年部编教材的教学实践,对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材料研读”栏目的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研读”栏目;功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核心素养,在教学一线和学术界引起了探究的热潮。近年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了历史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以教材为载体,所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好好研读教材,不能忽视部编教材中新增加的几个小栏目。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新增加的“材料研读”栏目,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节课都有一则史料,甚至是三则史料。尽管“材料研读”的史料非常的简单,短的只有一句话,多的不超过三句话,但是它不仅是对教材正文的有益补充,它能把最贴近事实的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材料研读”栏目的功能进行分析。
  一、通过“材料研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利用“材料研读”栏目导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导入时采用本课“材料研读”提供的《华阳国志·蜀志》关于都江堰建成后的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设问:从史料可以看出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找到关键词分析得出都江堰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再告诉学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课上有好多学生觉得都江堰好神奇,他们对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教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时,我以本课“材料研读”栏目中《明太祖实录》里朱元璋立下的关于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的“祖训”来导入。这段材料与学生平时的认知产生了矛盾,从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他们得到的认识是明朝、清朝还有丞相这个官职。可是这段材料却很明确地告诉他们,朱元璋废除丞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涨,很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二、通过“材料研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历史。
  央视的《百家讲坛》曾得到大批听众的深度认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史料的应用,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和通俗易懂,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材料研读”栏目来充实自己的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历史。
  以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本课“材料研读”提供的是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研读材料后,学生很惊讶,五个人偷到“一钱”竟然要砍断左脚,还要刺字,与现行的法律相比,秦朝的法律非常的残酷。这样学生就很好地从法律这个角度来认识秦朝暴政。史料中古文字眼对学生的冲击是很大的。
  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一课中“材料研读”栏目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二是“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学生能够对当时国家的状态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
  三、通过“材料研读”,可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学便是史料学。”历史课就是,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汲取历史智慧。史料教学的价值指向,聚焦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是建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材料研读”栏目的设置,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这一课“材料研读”提供了《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一段话。根据这则材料,笔者设置问题:“想一想,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孟子的话在当今社会仍有什么样的警示作用?”学生根据对古文的分析,能够分析出其含义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变的。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感受得到孟子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再联系当今社会的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由于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学生可以进一步得出:当今社会,许多意志薄弱者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成了腐败分子。作为公民,人人都应注意做人准则、品德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正气蔚然成风。就这样,借助“材料研读”栏目,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落实。
  以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为例。“材料研读”提供的是《战国策·秦策一》里对商鞅的一段描述“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从材料学生可以感受到商鞅为了顺利推行改革的措施,法令严明、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的优秀品格。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却被车裂而亡。这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学生震惊于商鞅为变法改革所作出的牺牲,同时也反思,难道变法改革者的下场必定如此吗?能不能通过对改革措施实行的策略进行调整来避免这样的悲剧产生?学生通过研读这段材料,产生了新的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再次收集相关材料,分析材料来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言之,“材料研读”栏目的设置不仅为一线老师提供了方便,省去了找史料的时间,同时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认识历史、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