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 王 萍
【机构】 十堰市竹山县楼台乡沧浪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获得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感悟能力。所以,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讲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读书、背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对于具体的问题,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不要胡乱停顿。
(二)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 “五到”。
眼到 、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 、减字,不错字漏字 ;“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 ,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 ,不要有口无心 ,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
训练。第一 、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 ,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 、流利地读。流利地读 ,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 ,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予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朗读兴趣极高。
(三)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问。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获得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感悟能力。所以,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讲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读书、背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对于具体的问题,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不要胡乱停顿。
(二)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 “五到”。
眼到 、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 、减字,不错字漏字 ;“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 ,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 ,不要有口无心 ,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
训练。第一 、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 ,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 、流利地读。流利地读 ,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 ,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予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朗读兴趣极高。
(三)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问。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