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点燃学生的热情

【作者】 杨素玲 唐仕武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现其主体地位、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教师用智慧的头脑,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   积极性   创设情境  热情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可借鉴之处,在此抛砖引玉。
  一、拓宽教材,激发情感
  1.用故事、史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迪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据说,笛卡尔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抓住,他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然后再引入正题----我们可以怎样用网格来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2.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可采集一些呈轴对称的树叶,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增加对数学亲切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讲黄金分割点时,指出电视的播音员往往不是处在屏幕正中间,而是在整个屏幕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因为这样视觉效果最佳;许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为它的肚脐眼所在位置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样事例,让学生对黄金分割点产生浓厚兴趣,自然这一知识就深入到学生心中。
  应用题是学生比较犯难的题型,但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环境特征,作适当调整处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解答也就不难了。
  二、巧设情景,激发热情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一点智慧,学生就可以多一点热情。往往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扣人心弦的问题情景,一个合理巧妙的活动,都可以让整个课堂涌动着求知的欲望,飞扬着灵活的翅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燃烧着学习的激情。
  1.延伸基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数学问题显然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有关,作为教师,应该贴切地了解学生,并适当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BOC的度数。
  这是一道基础题,考察学生对角平分线及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如果就题讲题,则淡而无味,而在解决了这问题之后,再向深挖掘,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则能取得不同的收效。如进一步提出问题:∠A=α,你能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仅仅是数字换成了字母α,但它不仅巩固了前面的多项式,也可以再追问:当α等于多少时,∠BOC=130°?这样,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方程问题。
  进一步地,问题还可以改为:若O点为∠ABC、∠ACB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那么如何求∠BOC的度数?这样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丰富了该题的知识含量,使学生在解题中巩固了知识点,也发展了知识,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加强知识联想,创设问题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又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遇到问题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后举一反三,是学习的较高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
  例如:线段AB的中点为C,线段AC的中点为D,若线段BD的长度为5厘米,那么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后再提出:
  已知∠AOB的角平分线为OC,∠AOC的角平分线为OD,若∠BOD的度数为50度,那么∠AOB的度数是多少?
  这两道题目的考查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通过这样的联想来解决问题,会让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学习兴趣。
  3.渗透建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建模,是一种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简单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时,首先来一段学生熟悉的《小兵张嘎》中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然后,引入问题: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了扇面的面积问题。
  4.巧设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这在几何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很有效地活动。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最短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小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一定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三、多种效应,激活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地情绪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热情。
  1.“随声附和”,减少心理压力
  常常听老师埋怨:“上课就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数不愿意开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集体回答“随声附和”的方式,激发学生说话。因为集体回答的心理压力远小于单独回答时的压力,故不妨先让学生随声附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然后在适当时候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锻炼学生从小组的“你一言,我一语”,发展到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提问形式也要随内容的变化不断创新,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小组竞赛,也可以是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几个问题,既比速度又比质量,在不断更新的教学形式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2.“再来一次”,增加信心
  一个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差距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接受快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机会。
  例如,对于那些回答错误或不够完整的学生,首先应给予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补充完了后可以向该生再提一个类似的问题,让他“再来试一试”,他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集体的尊重。在这种良好的情绪指导下,所以学生都会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3.偶尔“出错”,加深印象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易错的知识点,若正面强调,往往效果并不明显,而有时可以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纠错,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又很大的帮助。
  例如,二次函数的二次系数不为零,三角形的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这些知识点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常常会被忽视。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出错”,引导学生去发现、纠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能收到很好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以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珄、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课堂与教学论》 〔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